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主客体关系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础上,力图克服现行哲学教科书“两个主义四大块”的弊病,以主客体关系新视角阐明:宇宙存在的基本形态是质与能的统一与演化;宇宙分化的基本结构是以环境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存单位”,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一元四系”;主客体矛盾运动的中介是信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规律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主客体关系哲学从新的视角(人类主体角度)观察宇宙,力图以新的理论体系确立起当代科学宇宙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与此相适应确立的主要是单纯客体性思维。近代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形态,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主要是单纯主体性思维。当代哲学之所以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这是由当代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学科分化的加剧,现实生活给哲学提出的迫切问题是探讨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分化了的主体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表现在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方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它既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又吸收了单纯客体性思维、单纯主体性思维的合理性,使人类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近几年“对哲学基本问题再认”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指出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不同,不能没有基本问题;物质和运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等关系不能替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存有三大实践误域:其一,对物质本体论的极限意义缺乏足够的把握,因而走向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间的动摇;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平台和基础内涵缺乏认识,盲目抬高实践的地位;最后,对实践内的主客体矛盾的有限性缺少应有的正确的理解。因而最终以主客体统一原则混同并代替主客观统一原则。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能阐明实践之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以内涵说简单地概括之,甚至对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两种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连接都未能予以正确的说明,这种情形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5.
教育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双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同构关系。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双边矛盾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辨证的否定过程。教学效果是“双主体”能动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航 《教育探索》2001,(2):69-69
师生关系作为影响及制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随着本世纪所发生的哲学转向,即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论哲学,哲学研究的重心由研究主客体关系的主体哲学转向研究对话与交流的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出现了“双主体说”。该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是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时两者又互以对方为认识的客体。是否这种双主体的理论就是对师生关系的最恰切的理解与表述呢 ?它似乎也因下列原因而难当此任。   首先,从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来看,它…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主体角度看,人类生存发展系统存在着主体、调节力量、客体三个基本要素,而社会是由低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所以,可以从主体、调节力量、客体等要素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在社会内部,存在着“主客”、“主主”、“主客主”三类主客体关系,人类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和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共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最直接地表现为调节力量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环境,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在工业生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在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中寻根究底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共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主体角度看,人类生存发展系统存在着主体、调节力量、客体三个基本要素,而社会是由低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所以,可以从主体、调节力量、客体等要素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在社会内部,存在着“主客”、“主主”、“主客主”三类主客体关系,人类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和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共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最直接地表现为调节力量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哲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自然、必然、理所当然要加强哲学教育。这是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哲学素质 ,是人必备的基本的、基础的素质。因而 ,实施素质教育 ,自然要加强哲学教育。哲学的本性和使命 ,决定了其在人生旅程中 ,是基础建设之工程 ,是训练思维之学问。哲学 ,研究对世界或宇宙的看法。“仰察宇宙之无穷 ,俯究万类之运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哲学解决的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各个阶段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哲学主客体二分对立的范式,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视角,从价值与历史观的统一出发,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为方法论,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在信息哲学、信息生态学和信息经济学初步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认为:1.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态危机”。解决的总方向是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2与生态相关的“人类中心论”将扬弃到人类代言。3.人类正面临主体成熟避免毁灭的伟大而关键时刻,他必然持有的“批判的武器”,是“信息哲学”——从最高最深处揭示普遍关联的哲学;他唯一可行的“武器的批判”,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制度建设——能够达成人类代言、在宇宙信息进化方向上最适应的、自主创造与优化控制的过程与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关注哲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哲学理论的发展,使哲学走近主体、走近实践、走近生活,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当代形式的哲学教材,应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始终,以主体实践活动及其现实条件为中介,以主体的自我完善与历史发展为终极关怀,尽量给人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张力和创造空间,努力营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9.
所谓网络哲学就是以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存在和社会存在为前提,以网络社会这种重要的社会领域和特殊的社会形态为背景,以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为关注旨趣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哲学体系。研究网络哲学应该首先明确网络哲学的基本问题,即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现实”概念辨析、“虚拟”概念辨析以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分析三个子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价值价值问题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我们赞同李德顺同志在《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一书中所表达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意见和见解。主客体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项基本的活动形式:实践和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认识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即主体对客体规律的接受和服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客体,使客体为自己服务。前者为客体性内容;后者为主体性内容,即价值。故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