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电影有影戏之说,戏与影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探讨戏曲唱段与电影悲剧之间的这种关系,首先要洞悉电影内外人物的命运悲剧,假以戏曲唱段的参与,可以从性别置换和性别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潜藏于命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物的性格悲剧,常常表现为同性之恋与异性之爱的纠葛。电影中的戏曲唱段与电影中人物悲剧的形成之间有着内在的结构和纹理,本文试着通过对戏与戏、影与影、影与戏的探讨,发现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3.
皮影戏     
《初中生》2013,(9):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4.
在元杂剧《李逵负荆》中,“说破”艺术表现得非常充分。戏外,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说破”、“剧情说破”等艺术形式明白误会和真相。戏中,李逵因误会“糊里糊涂”、“一错再错”。对错、真假之间产生出了喜剧效果,而“说破”,在增强戏剧的喜剧效果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贵州民间戏剧汉族安顺屯堡地戏、侗戏、布依族戏剧通过舞台和戏词毒现出本身的叙事特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模式。由人物冲突构成一定的情节结构,形成各民间戏剧特征相异的福祸互转模式。  相似文献   

6.
“怀梆”是流行在怀庆府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它是由隋唐时期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到金元时期的民间“社火”、“队戏”,再到明清时期的“海神戏”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戏曲向来与民间信仰唇齿相依.尤其是闽南的打城戏,直接由宗教仪式脱胎,最终实现了向戏曲形态的转变,其蜕变过程仰仗于闽南民间信仰提供的动力.具体而言,打城戏经历了戏剧因子萌芽--戏曲形态形成--表演团体的集体转化三大阶段.其间,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打造了两大市场:一是宗教法事市场,它促使了宗教法事向戏曲的转化;二是民间戏曲演出市场,由"敬天"、"法祖"两大观念相结合,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开辟了得天独厚的舞台,直接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形成.从本质上看,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世俗性,导致宗教团体中分化出戏曲表演团体,促成宗教与戏曲的"联姻",从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仪式剧种--打城戏.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5,(7):56-6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由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表演形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从民间的采茶小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国粹,其主要艺术特色的“俗”,则充分展示了黄梅戏的娱乐休闲与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本文通过阐述黄梅戏艺术生长元素“俗”,并联系实例,进一步分析了俗的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等艺术特点,同时对黄梅戏艺术的内容形式、情节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咏叹调《我心爱的宝贝》是歌剧《唐.璜》中一段非常抒情的男高音唱段,这首咏叹调旋律优美、抒情、风格典雅,洋溢着古典美的气息,然而演唱难度大,素有男高音"试金石"之称。文章介绍了作品的情节背景,进行了音乐分析,在演唱处理方面,从声音、气息、元音、节奏节拍、音准五个角度论述了这首咏叹调的特点以及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声乐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声音特点和演唱重点,提高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结合民间百姓的思想观念和民间美术的有关理论,并借鉴建筑画像砖透视法,将云南纸马平面构图法归纳为"神位[1]肖像式构图"、"适合外框构图"、"立面式构图"、"剖面式构图"及"剖立面式构图"等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社会的精神生活为载体,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对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有奠基之功,所创作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正是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本文主要选取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这部作品,对其歌剧的音乐意义、音乐戏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格林卡的艺术成就及其所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创作风格予以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探析民间美术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民间美术为出发点,强调民间美术在现代招贴设计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从“平面造型”、“对称均衡”、“时间与空间观念”、“象征变形”四个方面论述民间美术造型原则在招贴设计中的体现;分析民间色彩的设计表现;从意象性造型的角度论述了民间美术内涵寓意的设计延伸,并呼吁设计者应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在传统上进行创新,进而带来招贴设计创造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沅水中、上游一带的一大地方戏。它是当地民族生态环境的产物,是人们价值取向与审美的自然选择,是人们适应生态环境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图画,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图画,并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皖北淮河流域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道家文化历史资源、流行广泛的民间艺术以及自觉的民俗活动共同诠释了本区域道家文化在我国道家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道家文化资源和道家文化精神在本区域文化旅游中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构建生态、休闲旅游模式,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合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改变皖北旅游业的冷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