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那些内心有火焰的岁月是珍贵的,奔赴的燃料仅仅是一腔赤诚,这样的热血时分其实很短暂,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轻易地放弃它,然后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有部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纪录片的主角是20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影片记录了他们每隔7年的生活学习状态、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的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英国当地时间2015年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开始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一部关于中国教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教师以中国式教学模式执教于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的"中国实验班",其学生是50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教师一贯严谨的作风,他们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认真板书、带领孩子做广播体操,但这些与英国孩子所希望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极力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3.
刘瑜 《学习之友》2013,(11):27-28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 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安德鲁,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苏西,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尼克,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约翰……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此后,每隔7年,艾普特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  相似文献   

4.
<正>一、由一部纪录片引发的思考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一经播出,即刻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模式的大讨论。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中学对50名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却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英国学生无法忍受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国教师则认为英国学生不守纪律,懒散无礼。然  相似文献   

5.
随着摄录设备的小型化和普及化,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与各领域相互融合的新阶段,与民俗学研究结合产生的"民俗纪录片"成为纪录片新的途径。但在民俗纪录片的发展中,创作者们始终面临着观察"他者"还是记录"自己"的困惑。文化主位研究法是民俗学研究中对文化表现不同理解方法中的一种,为解决创作者的"困惑",由主位研究法衍生出的主位视角创作法因此被借鉴到了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6.
腾龙 《中华家教》2014,(Z1):104
英国新的教学大纲将烹饪列入了必修课程。到14岁时,学生要能够做出不同种类的20道菜。14岁孩子20道菜英国家长在考虑选择学校时,往往要考察一下学校的食堂,而学校的开放日,烹饪课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展示项目,一进校园便能闻到烤蛋糕的香甜。对英国孩子来说,以往的烹饪课属于"玩"的范畴,烤出来的蛋糕拿回家,再难吃父母也会连声叫好。但是,政府新的教学大纲,将  相似文献   

7.
最近,英国等14个国家正在放映荷兰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请求死亡》,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实感人的,有关安乐死的纪录片。 影片的拍摄经历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最后一个镜头截止在约德63岁生日的那天,也是他自己决定结束人生之旅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8.
李亚婷 《班主任》2023,(1):18-20
<正>偶然间看到一部纪录片《小小少年》,它跟踪拍摄了六个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天赋异禀的孩子,记录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这些孩子在各自钟爱的某个方面做到极致,以不同的方式探寻生命的意义,每个生机勃发的躯体下都隐藏着无限丰盈的灵魂。于是我想到,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班级生活中,如何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我探索着、追寻着。  相似文献   

9.
藤泽秀行九段生于1925年6月14日,日本神奈川县横浜市人。本名"藤泽保"。藤泽秀行生于日本静冈,他有14个兄弟姐妹,父亲生他时已经67岁了。秀行5岁时开始接触黑白世界,但入段的年岁却显得晚了一些,14岁才成为日本棋院的初段棋手。学棋时,他的老师福田正义七段对他极为赏识,认为他必成大器。可谁也料不到,秀行到30岁前一直没有任何建树。  相似文献   

10.
1738年,一个叫赫胥尔的孩子在英国出生了.赫胥尔小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没有成为科学家.他的职业是牧师,但他却对太阳光情有独钟,为此他专门买了一块很大的玻璃三棱镜放在自己的桌子上,不时欣赏太阳光透过它形成的七色  相似文献   

11.
<正>蒙古少年档案:鲍尔吉·一凡,14岁。就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旗中学,初三。是个肩膀壮阔的蒙古孩子,皮肤黝黑,爱笑,总露出一口白牙。胸前时时佩戴团员徽章。他生活在内蒙古陈旗的草原,家里饲养着几百头羊、牛和马。他是七岁就会策马飞奔,十岁就会演奏马头琴的天才少年。  相似文献   

12.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少不更事的年纪,要想让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加以引导,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责任。心理学上认为孩子有两个难以管教的阶段,第一阶段通常发生在孩子1岁半到3岁之间,持续时间约为半年到一年,称之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或"第一反抗期"。14岁到15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称之为"第二叛逆期",很多事情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  相似文献   

13.
风儿 《中华家教》2014,(Z1):28-29
10岁,同龄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而他已在家里做家务活挣零花钱;14岁,同龄的孩子备战中考,他已在课余时间摆地摊卖孔明灯"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去年,罗敬宇19岁,同龄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大学报到,他则手拿湖北大学录取通知书,坐拥8个实体店、3家网店,公司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在父母的"纵容"和支持下,九零后的他,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品味了创业的艰辛,也享受了学业与事业齐头并进的甜蜜。小小少年郎,自己干活挣钱花罗敬宇是湖北十堰市人,父亲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事业,母亲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工作。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罗敬宇从小就爱看一些经商之道的书,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像马云、俞敏洪那样的创业名流。梦想一旦生根就要发芽,而罗敬宇父母对他"独立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位中国妈妈到德国做客,在晚上六点多时,德国妈妈就开始催促8岁的女儿睡觉,尽管是周末。德国妈妈说,在德国人的教育里,早早上床睡觉,是孩子们的义务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德国,14岁以下的孩子,有个法定睡觉时间,即晚上七点必须上床睡觉,最晚不能超过八点。为了有利于孩子休息,在德国晚上七点以后,电视台就不再播放儿童节目了。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对孩子的睡眠、对孩子的健康是  相似文献   

15.
汪文 《科技文萃》2001,1(7):101-106
“孩子搬自行车到6层, 足足用了半小时!” 我提心吊胆地看着: 一个6岁的孩子,吃力地搬着一辆自行车,在楼梯上跌跌撞撞、七倒八歪,他要把这辆自行 车从一层搬到六层。  相似文献   

16.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岁至一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  相似文献   

17.
一枚硬币     
<正>学校水房有个叫大头的孩子,叫他大头是因为他的头很大。有一天放假,我没有回家,觉得无聊,便让大头与其他几个孩子到我的宿舍来玩,大头今年七岁,但还未上学。我问大头:"你干嘛不去上学?" 在旁与他一起玩的小孩抢着答道:"他妈要他在家看妹妹。" "不对,"大头急忙反驳道:"我妈叫我在家自学。"  相似文献   

18.
您听说过有这样的三个孩子吗? 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还遭到了学校的退学.  相似文献   

19.
说起喜剧大师卓别林,地球人都知道。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演员。由于父亲早亡,母亲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头。当过马夫、小贩。14岁加入流动剧团,跑遍了英国各个角落。19岁时,随一个著名剧团到欧洲、美国等地演出。  相似文献   

20.
童心     
“我们是七个人”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次碰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他问她有几个兄弟姐妹,她回答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两个埋在教堂的墓园里。”她每天晚上都携着点心和小碟子,到那墓园的草地上,独自地吃,独自地唱,唱给她的在土堆里睡着的哥姐听。虽然墓园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