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丹尼森和麦迪逊关于投入要素对产出贡献率的算法为基础,通过对北京市1996—2005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测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市高等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市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偏少。另外,还从中发现,北京市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这表明经济产出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由此认为,未来北京市的经济仍有保持高速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借鉴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通过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0.13%,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溢出效果并不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出弹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国家高等教育投入、发展高低重心不同的高等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梳理,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单一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探索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有关科技进步贡献测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和有效劳动模型为基础,通过教育年限法分析了青岛市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资本推动型特征,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较低,溢出效应不明显。据此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青岛应加大教育投入,并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加快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6-200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1996-1999、2000-2006年2个时间段、东中西3个不同区域预算内教育经费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其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的贡献率;2、在1996-1999年与2000-2006年2个时间段内,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3、分区域来看,教育产出弹性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过程.本文对上述实证结果给予了解释,并在增加教育总支出、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粗放型和集约型是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相反,它是依靠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它主要是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求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产品数量和产值。我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这里我们以改革前后两个时期我国国营工业部门总要素耗费指数平均增长速度与单位要素投入产出水平指数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权数,把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分为两部分,即由总要素耗费增加所带来的增长和由单位要素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增长,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在总要素耗费和单位要素投入产出水平各自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进行分配。如下表: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构建一个生产函数,对199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外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小于内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外资部门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小于内资部门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全省内外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均低于内外资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人力资本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货币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弱于内资,并对内资产生了微弱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的旗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剥削的本质是投资者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衡量剥削的标准应该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与各自的贡献是否相当。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确定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进而确定其应得的分配额。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是正当的、合理的收入,而不是剥削收入。消灭剥削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容许剥削,更不能将剥削合理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36-40
作为地处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是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广东省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运用统计软件和依据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梅州市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梅州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劳动力数量因素的作用相对最小,人力资本存量的单位产出弹性最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比较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设定模型和推证出经济增长的各分析指标,利用福建省1985-200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进而确定模型并运用索罗奈值法分析各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运行态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3-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大连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大连市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建议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四方联动,创新办学机制;调整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和专业划分。  相似文献   

12.
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正在经历着从"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质量成长型道路到建设"大大连"追求城市经济规模效益的历史性转变。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城市发展进行价值定位,以利于提高城市功能和积聚效应,增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为此大连城市经济必须做到有效扩张,必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统筹兼顾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努力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打出核心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经济增长多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资本、劳动力、制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四个变量作为影响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利用既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又达到降维的目的,简化了模型。简化后的模型通过Chow分割点检验,表明河南省自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经济关系不断调整,这种调整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同时也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在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引入健康人力资本,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安徽省2003-2017年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中影响健康人力资本的多个指标进行降维,最终选取3个公共因子作为衡量健康人力资本的指标,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安徽省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49 5,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安徽省政府应加大公共健康投资,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居民个人也应重视自身医疗保健的投入,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徽省1978—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实证分析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产出弹性以及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通过对1978-2011年间不同子期间进行划分,评析改革开放、治理整顿、软着陆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对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产出的贡献,提出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建议。研究发现,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的动力有三:一是经济动力;二是政治动力;三是文化动力,城市化的根本动因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连未来发展,扩大城市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势在必行,但建设“大大连”不能以牺牲农业、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冒进推行,不能靠行政手段拔苗助长,应遵循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因此,必须强化产业立城兴市意识,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充分调动经济活力,振兴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伯根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出1979-2007年新疆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512 55、0.487 45。进而利用索洛余值法得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0.32%、31.14%、8.54%。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选用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中国各省份1979~2005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区域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和规模报酬情况.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已经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报酬呈递增的态势,因而,从投资流向的选择来看,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将会更有效率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有助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内蒙古快速的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就业弹性的显著下降甚至就业负增长的趋势。笔者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2004年前25年期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就业增长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进一步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作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系数,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存在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