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柏拉图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 ,他是第一个将灵感理论化、系统化的人。因而 ,他有关灵感的观点在美学史上影响最大。同时 ,“理念论”又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的“灵感说”也是建立在其之上的。自古以来 ,文论家们对柏拉图的“灵感说”众说纷纭。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是纯非理性 (感性 )的。本文通过对其的分析 ,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实质上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因为从诗神的角度来说 ,在柏拉图看来诗神应是属于理念世界的 ,诗神代表着理性 ,从诗人的角度来说 ,诗人属于感性的现实世界 ,诗人是感性的。诗神凭附与诗人的迷狂实际上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灵感说则是这种统一的表现 ,是柏拉图企图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联结起来的表现。因此 ,从柏拉图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 ,柏拉图的灵感说并非是纯粹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哪一方面 ,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它既具有理性因素又具有感性因素 ,而且两者是相互矛盾 ,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提出“灵感”说,对文学创作的源泉提出自己的解释。灵感说的提出,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并从理论上证实了作家想象力、创造力、创作灵感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对“艺术灵感”的论述,是从神力凭附和回忆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的。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中,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灵感和直觉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发明创造关键的一环。“科学假说的产生源于超逻辑的直觉或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章将“感性潜质与科学家的关系”作为立论前提,通过“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感性、伽利略创立的科学语言与感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感性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感性”,阐述科学家发明创造中感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探讨灵感何为的哲学家,《伊安篇》中他将灵感比作“赫刺克勒斯石”,并以具有磁引力的“赫剌克勒斯石”为例详细阐释了灵感怎样作用于创作主体。柏拉图对灵感的解说,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涉及的艺术创作“迷狂”现象、艺术思维的非抽象性等问题对灵感学说的发展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灵感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精神景观。自由诉诸感性、直觉、瞬息、偶然、体验,是灵感区别于常态意识的基本特征。灵感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也与无意识密切相关。灵感问题的研究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柏拉图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盘踞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地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地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芙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创作状态。其中感性和理性因素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件艺术品的完成需要艺术家进行理性和感性因素的辩证统一。但是在不同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创作的不同时期,理性和感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又衍生出理智型、情感型、灵感型的创作类型。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虚静”说和柏拉图的“迷狂”说是中西方文论史上关于灵感的重要理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相通性.就其内在相通性而言,试从理论基础、审美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来讨论,进而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现,超功利的艺术审美心态;就其区别而言,从灵感产生的途径、对待理性的态度和审美主体的地位三个方面来讨论,进而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向省察与“神灵附体”,理性与非理性,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灵感”是柏拉图提出的许多重要的美学命题之一。柏拉图的“灵感”只有一种,那就是诗神凭附的迷狂。柏拉图的“灵感说”解释了他所理解艺的创作源泉和艺作品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模仿”与“灵感”是西方元典诗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古希腊,它们共同被用来说明诗的创作现象,其间并无障碍。可是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希腊诗学中的“模仿”说与“灵感”说视为不同范畴的问题,认为柏拉图关于诗的言说充满了矛盾,因而忽视或放弃了对这组概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概念的古代真义和历史沿革以及柏拉图思想自身的复杂性等角度,对两者之间互有关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理式的美、文艺的功用以及灵感说三个重要方面来阐释柏拉图以理式论为核心构建的美学哲学思想的精髓,并追根溯源,挖掘其产生这一思想的深刻根源,认为柏拉图一切思想源于对形而上的世界的深邃思索,即对终极的肯定与膜拜。  相似文献   

13.
艺术创作分为理性的和感性的两个方面。在哲学中,阿波罗代表存在与人格和社会中的秩序、逻辑、明晰、适中和控制原则,而狄奥尼索斯代表在人格、在对社会的反叛之中所存在的自发性、强烈的情感、直觉和无节制。在艺术创作中,感性(酒神)思考是一种形式的依托。艺术作品不单只是艺术家的呓语,而是要成为可以直抵人心的一种启发。无论从感性的形式和情感出发,还是从理性的逻辑和思考出发,理性和感性都将交于一点,交相辉映,彼此成就。我们生活的当下就是诸神欢愉的整体,生活和艺术创造中,一成不变地恪守严格的规定是不可取的(日神的理性);而漫不轻心地活着,得过且过,不为明天考虑和计划同样不可取(酒神的感性)。无论生活还是艺术创作,成功对于我们来说,将是感性与理性(酒神与日神)引领下的诸神的欢愉。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创作中,灵感至关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柏拉图和陆机对灵感的理解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两人都认为灵感是非理性的,皆起源于不可知的神秘力量,都富有情感且自发而不可控制。由于时代背景差异,两人探索灵感的动机不同,柏拉图主要是为了贬低诗人,陆机则主要是探寻创作方法。而基于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柏拉图对灵感的体验重在传递,陆机对灵感的体验重在探索。因此,不同灵感论对中西戏剧创作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中一方面存在一种“视觉中心主义”,形成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核心的认知标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也存在反视觉暗流。两种视觉观念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塑造了两种视觉:“心灵之眼”和肉眼。前者强调理性,后者强调感性。着眼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柏拉图和王国维的灵感说,认为他们的灵感说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的精神状态,对于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研究文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回忆说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 ,但它所阐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消极的、错误的。本文从其产生的逻辑前提入手 ,论述了柏拉图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的思想。现代科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探讨 ,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柏拉图回忆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