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邬宗玲  王斌 《文教资料》2013,(12):13-15
大足石刻碑文是大足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足石刻铭文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大足碑记最多的集大成之作。然兹书校文亦有讹、脱、衍、误处,仍需进一步商榷。本文运用校勘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比勘拓片及收录大足石刻碑文的相关著作,择其要者进行校补,冀为大足石刻文献的整理研究,贡其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2.
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有一尊千手观音.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时候会告诉你:这尊干手观音一共有1007只手.然后问:1007这个准确数字是怎样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胡同庆 《家教指南》2005,(6):131-134
2005年8月18日至22日,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市希尔顿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4.
在石刻之乡大足流传甚广的望娘滩故事是一则典型的传统孝道叙事。作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望娘滩故事的叙事在大足特定文化背景下发生地方化变异,成为传达当地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孝”的文化符号。见诸文献的记载扩大了其传承空间,增加了其可信度与生命力。望娘滩故事与当地风物、生活、信仰紧密交织,形成一个口头、书面、视觉艺术等多样形式共建的叙事空间,成为彰显孝道、传达大足人集体意识的义化事象。本文尝试采用综合研究法,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具体考察民间口头叙事的传承与演绎,并为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同地区申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之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刻     
北有敦煌,南有大足,重庆市大足石刻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据大足文管所负责人介绍,2001年以来,参观大足石刻的国内外游客已达10万人次。大足,公元758年建县,因县境内有大足川(今名濑溪河)而得名,含有“大丰大足”的意思。大足石刻是县境内102处石刻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kān),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其次是道教,其余是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等造像;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当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孝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命力。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的孝文化内容覆盖面广,聚焦家庭伦理,融入了时代特色。在呈现上,以多元文学体裁为载体,配以符合儿童心理的插图,并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孝行实践。其充分考虑了儿童特性,注重培育孝情与指导孝行相结合,融入“互联网+”题材的优势,是能够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记忆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教科书。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在增加孝文化仪式体验设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上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刻艺术属于宗教艺术范畴。瑰玮奇崛之美在大足石刻中有着极佳的生成、生长以至不断壮大的艺术土壤。瑰玮奇崛之美与其他诸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并支撑起了中国石窟艺术史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众美悉备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9.
在石刻之乡大足流传甚广的望娘滩故事是一则典型的传统孝道叙事。作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望娘滩故事的叙事在大足特定文化背景下发生地方化变异,成为传达当地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孝"的文化符号。见诸文献的记载扩大了其传承空间,增加了其可信度与生命力。望娘滩故事与当地风物、生活、信仰紧密交织,形成一个口头、书面、视觉艺术等多样形式共建的叙事空间,成为彰显孝道、传达大足人集体意识的文化事象。本文尝试采用综合研究法,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具体考察民间口头叙事的传承与演绎,并为同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同地区申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大足石刻造像题记中“天元甲子”之纪年,过去普遍认为是专门为颂扬南宋高宗所为。其实,根据文献记载,“天元甲子”是我国古代“七元甲子”纪年法中之一元,与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中兴第一甲子”相遇纯属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大足宝兴镇三教寺第5号龛题记中所见“上元甲子”之纪年,源于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三元甲子”纪年法。此窟的开凿当始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而不是原来推定的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12.
汉字“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的文化传统。天长市城南小学11岁的男孩魏陆篪用实际行动诠释“孝”字,将尊老敬老的德孝精神传承下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魏陆篪努力追求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作为我国最著名的石刻艺术之一,那么她在艺术上具有哪些特点呢,与龙门、云冈等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本文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人文校园文化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首先要从营造相应的学校文化氛围着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学校进行了传统文化环境的营造,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对校园环境进行设计与调整,努力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忠”“孝”“礼”浮雕文化墙,“传统节日、中国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6.
李正茂 《今日教育》2014,(11):35-35
一、以课题研究为先导,科学规划开发路径 为了增强地方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石刻艺术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申报了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大足石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该课题得到了市区级专家的肯定。校长亲自任课题组长,加强了课题研究和后勤保障。课题实施中,学校专门购置了美术相关教具,  相似文献   

17.
龙红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2):103-107
大足石刻中的经典巨作之一——宝顶山石刻,与印度阿旃陀石窟构筑状况基本一致。艺术与环境的自然相生是众石窟追求的创造目标,但是,大足宝顶山石刻于此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取境、借境和造境,将艺术之美自然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崇高境界,成为了石窟寺园林艺术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与传统美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对目前大学生践行孝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论证,既反映了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实际状况,又比较分析了汉藏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孝文化在我区高校学生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风化砂岩的加固保护而专门研制的ZB-WB-S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和采自大足石刻岩体未风化砂岩试块为对象,选用多种材料表征方法分析了加固材料的固含量、黏度、表面张力、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砂岩的物相组成.通过分析加固前后试块的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照片和X射线衍射(XRD)数据和谱图的变化,初步分析了砂岩加固材料ZB-WB-S与砂岩试块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朝峨眉,下拜宝顶”,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代表作,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