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洪毅然教授,于1989年12月12日不幸逝世。这是我校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一大损失。为宏扬洪先生的美学思想,本刊特发王尚寿同志《洪毅然美学思想的特点》一文,以示敬悼。  相似文献   

2.
高尔泰的美学是以“美感”为核心的美学,而《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是他集中论述美感(美)的论文.从“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到“美是-种价值评价”,以及用“美感”论阐释艺术与诗的主要观点,再到强调“美感具有绝对性”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美感理论.这些观点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独树-帜,更在后来的不断修正中成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美学理论界真可谓派别林立,群峰竞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属性派,主观派和实践派三峰的鼎立.实践派美学近十年来逐渐形成其基本理论构架,并成为当今中国美学的主潮.本文涉及的时间是"当今",因而宗白华、马奇、洪毅然等老一辈美学家不在论述之列.而且围绕中心论题,本文着重涉及与实践派最明显对立的自然属性派,主观派美学,其他派别,如朱光潜美学、系统论美学、非理性美学潮流等均不评论.当今中国美学家们基本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积淀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厚为了实现自己美学从历史主义到心理主义的转型,生造了“积淀”一词。积淀说的核心是“自然的人化”理论,它将美与美感、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李早期提出的美感矛盾二重性的先验设定与积淀说存在着矛盾冲突。在转型过程中,李泽厚美学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7.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其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为美国黑人文学开拓了新领域.他的思考与探索预言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艾里森的影响体现在对主题选择、文本结构及创作美学思想的创新和拓展.这种影响贯穿黑人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即1962-1983年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及1983-2001年的新黑人美学时期.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183;艾里森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其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为美国黑人文学开拓了新领域。他的思考与探索预言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艾里森的影响体现在对主题选择、文本结构及创作美学思想的创新和拓展。这种影响贯穿黑人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即1962-1983年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及1983-2001年的新黑人美学时期。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有必要对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天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轨迹进行认真的梳理和评价。古典天才观将天才归因于“灵感”、“神启”,现代的天才观则把天才归结为人的无意识。天才论探讨过程中的合理性因素在于:它从一些独特的方面涉及对文艺创作主体性的研究,由创作心理的无意识探讨而触及创作才能和艺术规律的研究。这对当前艺术创作中缺乏对艺术必要的尊重和随意性现象的纠正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16.
詹姆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以反元叙事著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展开总体性分析,这使他在国际学界备受争议。本文紧扣理论思维和实践政治两大维度,从"为总体性正名"、"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认知测绘美学"、"全球化及其抵抗策略"四个方面,对詹姆逊重建总体性的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批判解读。詹姆逊在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有所发展,但他对"主体"等哲学范畴的理解,多少偏离马克思主义而近于后现代主义;这使他的文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了悲观主义迷局。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气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气又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这种建构在对生命的感悟基础上的审美理论,以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着具有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的“求意“的审美观照,对后世美学及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最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理想中无不包含着气的观念,即一种趋于形而上的中国式的审美观照--灵性之气.它融人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之中,凝聚着古人的无穷智慧.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新中国的建立既是我国现代美学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折点,他从以克罗齐"直觉"说为基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核心的"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进化,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既是适应社会巨变、思想文化更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其美学思想经过长期探索、由"迷径"到通途的必然结果.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虽非完美无缺,但较之"主观"论和"客观"论,富有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对我国现代美学研究起到了开导和引领作用,做出了"自成一家"的、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他坚持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走马、中、西相结合的道路,将"向上看"与"向下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体系.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从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美学思想"接着讲",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融通中西,综合创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