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墨"义"浅论     
刘伟 《考试周刊》2007,(37):137-138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墨家在谈"义"时总是与"利"紧密相连。墨"义"还有另一种独特内涵,即"侠"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作品通过社会中的人侠、幻想中的剑侠及禽侠等艺术形象,表现了蒲松龄孤愤之中蕴含的具有平民色彩的任侠意识。  相似文献   

5.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韩志湘 《现代语文》2006,(12):111-111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入,网络文化开始走向了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群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延伸发展划分了多个特色群体,由开始的称呼"网民"、"网虫"、"大虾"、"菜鸟"等,进而衍生出更怪诞的一群新词.其中"~客"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侠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是具有特殊气质的社会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曾经对政治、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不乏以侠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描写侠的作品不仅在武侠传统上与以往的侠文化有着很深的继承关系,而且因时代的改变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8.
郭海燕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4):88-90, 108
汉代各级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与入仕的结合,既为平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激发了平民积极学习的热情。平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劳动者整体素质得以提升,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平民受教育者中的少数人晋身仕途,促使官僚机构成员不断更新,从而改善了汉代社会的吏治,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广大平民受教育者还以个人的品德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地方社会秩序,淳化着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河流的一条重要支流,侠文化的传播在唐代达到了最高峰,侠义精神在唐诗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创作本体和创作主体两方面分析唐诗中的侠文化,并指出唐代咏侠诗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侠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兴起就一直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和认知态度。随着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期,侠义思想和侠文学的发展也在唐代步入高潮。众多文人士子在诗文中歌咏"侠",甚至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侠义形象的小说。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传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侠"的作品,但诗人长期被认定"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其对侠义精神的认识往往被人忽视。以杜诗为研究基点,试对杜诗中所反映的侠义精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1925年3月,临颍县党的早期领导者周仿溪,创建了“飞霞文学社”。创作上坚持文艺为人生的理念,对20年代兵匪残杀广大农民百姓的罪行作了如实纪录,成为“五四”、“非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的实践,培育了一代临颍作家群。同时,“飞霞文学社”还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刊“飞霞三日刊”,为中国新文学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相似文献   

13.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4.
桂芳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26-129
就先秦史断代研究来说,夏史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从夏朝存在的可信性、夏文化的探索、夏代的社会性质、夏礼等方面展示了夏王朝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春秋美女夏姬因其特别的人生遭际在诸多文本中一直被冠以“淫妇”之名。但去除后世小说的附会,当我们从《诗经》《左传》这些可信的文本去寻找这一生命角色的存在与演绎时,就会发现夏姬的“被命名”缺少足够的事实基础,而是来源于男权根深蒂固的暴力视角。也就是说,夏姬在她与众多男性关系中的行为主动性丝毫不可见,但几乎所有关于夏姬的叙事都基于男权立场不肯承认她的被动与无奈。即使是同为女性的叔向之母对她的评价也是标准的男权代言,缺乏应有的同性之爱。  相似文献   

16.
夏代早期的历史多语焉不详,甚或互有抵牾。对夏代早期历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梳理,并以考古资料为基准,探讨了夏代早期启、益之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位,帝相东逃,少康复政,有穷覆亡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并尝试复原了夏代早期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上""下"二词作为方位词时,其引申意义体现出了"上尊下卑"和"上好下坏"的文化意义;作为趋向动词时,呈现出了明显的褒贬色彩的不同;作为动词时的一些义项也体现出了褒贬色彩的不同。对这些文化因素的研究与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了文化教学对词汇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夏蜀文化,主要研究大禹。大禹出生之地,自然便是夏文化的源头。大禹生于西蜀,大禹文化源于西蜀,夏禹文化与西蜀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大禹治水的成功,在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契机之一。通过治水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华夏集团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使禹在民众中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权力得到强化,为禹在各部落联盟中取得共主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治水,人们认识到统一思想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希望有英明领袖领导他们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建立专制集权社会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怀儿童的自然情感,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斯霞的精神性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