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更加强调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尽管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程度较高,但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使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田",采取相应措施增加粮农收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2.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制规定,礼制在器物中以物化的形态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器物反作用于礼制,对礼制具有强化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无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藏礼于器”思想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构建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然能够对当今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古餐饮器具文化是难灿繁富的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古餐饮器具反映了黄河流域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进取精神。从对自然物改造和利用的石器餐饮器具,对自然物的再造的陶器餐饮器具,到藏礼于器的青铜餐饮器具,响彻着一曲黄河儿女征服自然,向文明进发的壮歌。  相似文献   

4.
"隐逸"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几乎与美国历史的发展相伴始终。美国文学中的隐逸主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隐于自然、隐于幻象和隐于死亡。主人公的逃逸体现了作家本人在当时背景下的选择困惑,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与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使用频率、语篇分布、意义差别、来源与发展等角度对表示来源的"来自""来于""来自于"进行了分析.认为"来自于"是当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欧化形式,与"来自""来于"相比在表义与功能上没有独特价值,是应该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交际中,我们常会使用"高于""大于"这样的"A单+于"结构表示比较,其中"于"的功能为引进比较对象.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其后的介词宾语"N(或NP)"多为体词性词语或词组;比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等;该结构又可分为差比、异比、等比等类别.现代汉语中,表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语法上常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可带宾语;语义上,其结构之前的部分为被比较项,其后宾语为比较的参照项或基准项;语用上,体现反义词不平衡性的"A单"和"A单"是否具有"积极性"成为其使用频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韵律方面符合双音节韵律词的标准;认知方面体现了重新分析和组块理论.  相似文献   

7.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阳光人生的精神底色。那么,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教师可以沿着从知到行的路径,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知恩于心;组织感恩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相似文献   

8.
<正> 引言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动词的语法意义逐渐虚化,变为介词。那么介词有没有继续虚化的可能性,如果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是什么?本文以“于”为例,论证介词“于”和词缀“于”的关系,探讨其成因,以期更好地认识汉语词缀系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红梅 《考试周刊》2009,(18):202-203
“对写法”也称“主客移位”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诗人常用移情于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王玮 《教师》2012,(15):80-80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在课外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通过阅读,不断地跨越课堂,滋润孩子们的美妙心灵。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59):173-174
审美是认识美的前提,立美是塑造美的关键,立美教育是审美基础上按照美的目的和规律、全面育人的社会行为。立美教育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彰显美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举措。实现大学生的立美教育,主要通过采取具体的外部措施和抽象的内在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共同建构完善的立美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推动立美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宽容并非毫无原则的退让,也应把握好宽容的"度"。每个学生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的影响,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待学生,我们要有爱心、耐心、信心和责任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因生而异、因材施教,以保证在人格上得到良好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环境和宗教信仰方面的特殊性,藏文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藏人文化观念成为我国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范式中十分独特的存在。其文化体系由宗教文化、出世文化和狭隘地域观念文化共同构成,藏人文化观念则由因果轮回观念、群体观念和自我修为观念共同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藏文化和藏人的文化观念也和其他文化范式一样面临着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纠结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荫棠乃清一代驻藏大臣中之出类拔萃者,也是百余位驻藏大臣中仅有的两位汉族大臣之一.清季在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藏族人民遭受蹂躏、祖国领土面临被割占的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张荫棠挺身而出,对外积极维护国家主权,与英人据理力争,修订不合理的条约;对内他励精图治,积极整饬藏政,弹劾贪官污吏,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安边治藏的政策,赢得了广大黎民百姓的赞扬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少先队活动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全面性、自主性的活动。少先队阵地是少先队员举行各种活动的固定场所,少先队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阵地,在活动中充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张扬个性、做最好的自己。少先队阵地建设为创新的少先队活动在小学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一个有机的载体,少先队活动充分发挥了少先队阵地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对后世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7.
"于"字在句中的省略及语译规律1.引进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之"于"的省略及语译;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之"于"的省略及语译;3.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4.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5.被动句中介词"于"的省略及语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两种“歇后”现象追本溯源地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金瓶梅》中的“藏词”现象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可供《金瓶梅》研究者及汉语词汇史、修辞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英帝国主义者对西藏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并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在西藏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损害。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四川总督丁宝桢观察时局,筹划保川固藏,驻藏大臣文硕首倡在藏练兵自卫,保全藏土。之后的张荫棠、联豫等都曾力言编练新军、派川军入藏,以巩固边防。他们的军事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通过史料来阐述清末"编练新军、川军入藏"军事策略的产生过程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园景与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园林是融诗情画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林造景深受绘画意境的影响.园林创作常以山水画为蓝本,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历代一些文人画家,直接参予了园林规划设计,造园理论多借助于画论.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效果.我国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