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可能。基于2012—2020年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及机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长期驱动作用;结构效应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是主要驱动力;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大规模企业、高信息披露质量企业、制造业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驱动作用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两大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3.
陈武元  程章继  蔡庆丰 《教育研究》2021,42(10):122-137
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预期教育回报率、改变家庭教育偏好、放松家庭资源约束等渠道,提升家庭教育期望,推动教育公平.利用2014-2018年共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机制,发现三个特点: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标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分指标都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期望,但数字化程度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性别歧视、城乡差异、收入分层、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等"非自致性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三是对于低社会资本、低文化资本、低外界信任、低智力水平以及不使用互联网的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未能体现教育公平效应.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与针对性,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提升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凸显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缩小禀赋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红霞  朱惠 《教育研究》2021,42(11):138-150
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深入挖掘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尤为重要.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又受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时间异质性表明,2013年后,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存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门槛效应得以激活;区域异质性表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东部地区较弱,且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槛约束下,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据此提出各地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议,以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需确定合理的博硕比以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使用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统计了国家和地区层面研究生博硕比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并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检验了研究生博硕比对区域创新的门槛效应,随后根据博硕比的门槛最优区间计算出博士研究生的适度规模。研究发现,博硕比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且该影响从东部到西部逐步减小;三大地区中,中西部地区的博士研究生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相比较低。鉴于此,在研究生招生时要适度平衡博士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二者间的比例;同时博士研究生招生应适度放权,并设立监督机构,确保试点省份审批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提高还有较大的潜在促进作用.从实际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应通过主导产业更替机制、结构升级促进机制、福利效应发挥机制来构建转型升级的结构高度化模式,以在主导产业转出后保持区域福利水平不下滑;中西部地区应通过梯度转移机制、静态极化机制和动态扩散机制来构建梯度承接的点域扩展型模式,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和放大区域福利正效应.在国家政策支持上,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规划,统筹全局、重点突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促进环境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7.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数字金融优势,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维度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使用深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互联网信贷指数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施加显著影响,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通过互联网保险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拓展和完善数字金融应用场景、优化数字金融业务、提高居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倡导新型消费模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探讨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仍有所争议,文章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显著的"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依赖性.(2)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没有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且纬度分解中造成收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覆盖广度.因此,政府应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增加覆盖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15-121
通过Super-SBM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进而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研究政府资金补贴对不同企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省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明显,效率值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其他地区效率值较低;政府资金补贴对不同企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高技术企业规模小于门槛值时,政府资金补贴对绿色创新效率促进作用较小,而企业规模大于门槛值时,政府资金补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以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衡量的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该影响依赖于各省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存在门槛效应;且随着转换变量的取值变化,在高低区制之间平滑转换。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均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弹性系数较大。据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区域的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溢出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溢出效率整体最优,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2/3;西部地区进步显著,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半数,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望缩小;中部地区则表现平平,其非技术有效的地区几乎均为规模效益递增,且接近中部地区总数的半数,说明中部地区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从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重及变异系数几个角度,衡量、分析我国东、东北、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各区内省份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部地区各省份间鸿沟很大,中部地区内较平衡;中部和东北地区代表性较好;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鸿沟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DEA-Dagum基尼系数—收敛性检验方法,依据2009—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量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分析区域差距及其收敛性.研究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知识传播效率依次递增.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低下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低下的双重影响,纯技术效率低下影响更大.大部分省份处于规模报酬收益递减状态,区域内差距是全国整体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全国及三大地区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差距均存在不同类型的收敛.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29个地区全要素教育效率及其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结论表明东、中、西3大区域教育效率依次呈递减趋势,但各区域递减的因素不同,导致东部各地区递减的原因是缺乏技术效率,而导致中西部各地区递减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选取区位商指数作为测度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集聚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估计分析与因果检验,考察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