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全球化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全球化,阐述了教育全球化的特征与内容,并对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这两对概念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教育分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分流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本分析了何时分流、如何分流等教育分流中的关键问题,并在回顾我国教育分流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教育分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育分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教育腐败论、教育失误论、教育救国论和教育革命论为题,点评百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成败得失。可以看出,腐败的教育会亡国、失误的教育能误国、万能的教育是空想、教育的革命不要选择。曲折的经历,艰难的探索,使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三次高潮,二次飞跃,一个方向。独特的演变轨迹,显现了百年教育的沧桑和下个世纪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2003,(3):1-1
元月4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2002年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绩,部署了2003年教育工作,描绘了新时期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这次会议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各类教育取得了新进展,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行政职能和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新的一年里,全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扎扎实实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积极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推进素质…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的理念、框架、原则和路径,对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规划,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极为重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指南》的发布背景、内容框架、研究目的和问题,从人文主义批判视角论述了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制定的理念,阐述了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框架和原则、政策制定的路径,讨论了面向整个部门的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设计,最后提出了《指南》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和规划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先行既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文从教育先行的内涵。产生和发展、必然性和可能性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并联系实际,对我国教育现状作了一些教育先行上的分析。文章认为:教育先行主要是指教育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先行;它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增强教育意识,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育结构,是我国在教育先行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一个技能统治一切的时代,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至少应该包括:信仰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且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德育》2012,(9):3-3
美国生命教育在其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教育目标维度、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其他各科教学中,使整个学校教育凸显出较强的生命教育特征。主要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教育产业相关概念的探讨,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职能以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角度,阐述了教育产业的概念教育产业的属性,并从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对教育产业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数字教育为教育公平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机遇。在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践现状如何,正遭遇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突破等需要理清。本研究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五个阶段,预测了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了当下信息化视角下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明了教育新基建加速数字教育公平“高层次、高点位、协调、升级”发展突破的关键点,以及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注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我国,“教育是一项对未来的投资”之类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并投资教育的理由。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然而,学生受教育,既可以在将来得到回报,又能从当下的教育中获得某种满足。仅仅将教育视为只能在将来获得收益的投资,忽视学生在教育期间的精神满足,即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不仅低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而且引发了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必须给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予以足够的关注。   一、教育的消费性收益内涵   何谓教育的消费性收益 ?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综合阐述了创新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从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层次,方法等方面论述了21世纪环境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必要性,指出环境人格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对21世纪环境教育的特征作了分析,指出环境教育是发展教育,未来教育和整合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阐明了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面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育应把教学质量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强化为社会的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终身教育基地,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增加社会,政府和学校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阐述了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的观点,并希望高职大学生们坚定信心,勤奋学习,争当高职教育的精英。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创新相互依存,互动发展,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创新具有了更开放的国际视野,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明确了发展的基本走向。同时,教育创新对教育信息化具有引导进程和方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毕生以教育为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意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强调人格教育和通识教育。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无启迪作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新形势下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研究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和教育民主的思想,分析了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特点、目标、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见解和建树,以及陶行知关于教育民主的思想精髓,阐明了陶行知关于“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创设教育民主化的和谐氛围,才可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本强调指出了研究陶行知这些重要教育思想对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指示,推动教改、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人民教师的崇高风范,顶住来自应试教育的种种压力,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出了诸如扬长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等许多很好的教育形式,大大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进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教育形式中,扬长教育以其不平凡的表现,不但迎得教育研究的关注,而且还在广大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扬长教育进步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效果、巧妙的教育思路等,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了不少有益而新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专业教育不断高移,引起了教育结构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本文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公报数据为依据,对10多年来我国教育结构中其他层次教育的规模发展变化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比,以此探讨我国教育结构的变迁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也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必然引起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倡导创新型的教育方法,以全新的理念筑建教育的价值体系及教育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而面对网络时代教育应如何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存在的革命与教育系统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信息技术基础从“原纸”到“数码”存在的革命,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新的信息平台,引起了教育系统要素及其功能的变革,从而导致了新的教育系统--人机教育系统的出现;教育存在的革命及其引发的教育系统的变革,引起了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对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