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3.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与郭象、支遁的“逍遥”论相比,庄子的“无待逍遥”是“无己”、“无功”、“无名”;而与之不同的郭象的“足(适)性逍遥”只求“安于性分”;与之相近的支遁的“任心逍遥”则讲求“至人”“无待”。庄子的“逍遥”观对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自由观。庄子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必须摆脱金钱与地位的诱惑,把握事物“固然”之理,挣脱非自然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束缚,摒弃传统偏狭的成见,超越生死,才有可能达至“无待”的与道相通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并把对道的体认与人生联系起来,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的命题,并把“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作为体道功夫。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在体道的过程中又显示了其思想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8.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逍遥思想是庄子的主体思想,是每位治庄者所不能越过的论题。成玄荚作为一名道教理论家,从道家和道教的立场,以《庄子疏》为中心表达了自己的逍遥思想,本文就此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最初是指"幽深的内室"或"连接相通的房间"。唐代产生新义,不但可以指女子的闺房,还可以借指"闺情"。后由此引申为新婚卧房。此外,由于盛唐时道教、佛教盛行,洞房还曾用来指道士的观宇或僧人的山房。这两个唐代产生的新义在《汉语大词典》中均未收录。  相似文献   

16.
书法根柢于老庄哲学及道教。道教对许多书法家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以王羲之为杰出代表的琅邪王氏家族子孙,信奉道教最有代表性。自王氏以后,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曾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而他们的创作或理论构建也都在自觉不自觉中传达出道家道教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道教重玄学是一种兼有宗教和哲学双重身份的学说,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本文就成玄英《庄子疏·内篇疏》的一些思想及诠释方法,介绍其对重玄学的重要贡献和对道教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涉及宗教题材的小说,对它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佛道观念的影响。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孙悟空,这也就决定了小说结构围绕他而展开,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一个道家的“谪世”故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是一个描写孙悟空“谪世”前后故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动的、内在联系的泛经验论同道家的道本论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契合之处。道家的整体价值观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价值信仰的重建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类同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直觉、领悟同道家的内在体道在广义的“认识”形态上颇为相似。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同老庄的“言不尽意”论表现了相近的旨归。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