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杂文家聂甘弩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勇气和才气.在《我若为王》一文中,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批判得淋漓尽致。他曲折跌宕的笔致,酣畅淋漓的说理,给我们展开了一副纵横捭阖、一任驰骋的写作态势。下面结合《我若为王》,来谈谈聂甘弩的杂文风格。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将课文阅读与说话训练、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在老师点拨下,以文本为载体,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由感性到理性,逐层深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本文隽永幽默、机敏敏捷、辛辣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思想批判的深刻性:奴才意识是王权存在的基础,要改造社会,必须要铲除奴种。[教学过程]一、课前说话训练:1、学生演讲:“我若为师(官、长……)”2、同学点评并打分(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写作这类文章的“…  相似文献   

3.
《蜀道难》     
教学目的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诗”。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一首山水诗,其实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没有思想,就象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一具死尸。”思想和艺术应该辩证统一,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通过艺术显示出它的感染力。作为一首说理诗,如果离开形象的艺术描绘,则哲理不免晦涩难懂,当然也决不可能广为流传。因此,“寓物说理而不腐”,“熔形象与哲理于一炉”,正是说理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摸索和总结了一套做学生思相工作的办法和经验.我们的体会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造成他“思想”的原因入手,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启发他们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为国效力的责任感,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的做法是:1.“说理教育”与“形象教育”相结合.重在潜移默化要想让学生如何去做,必须让其明白去做的“道理”,“说理’是我们做思想工作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的青年学生,不乐意听长篇大论或者说不愿听没有多少新见地的“说理”.  相似文献   

6.
(引入《泊船瓜洲》的学习,简要介绍作者,重点学习本课的六个多音字;引导学生们用点、划、批、注的方式自学诗句,小组讨论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对诗题和诗句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把各句的意思串连起来。)师:理解了诗意,这只是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写这首诗的那种思乡情。请你再拿起手中的笔,轻声地读诗,把你体会到的王安石思乡之情的字眼儿划出来,仔细地品味品味。(学生勾划、品味,然后争相发言。几位学生分别说出了“一水间”“只隔”“何时”以及“又绿”这些词语表明了作者非常思念家乡。学生品味这些词语后,教师…  相似文献   

7.
宋江刺配江州的时候,有一天在浔阳楼上喝得醉熏熏的,借着酒兴,在浔阳楼壁上题了一首《西江月》的“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写完后看了又看,觉得还不够劲,又提笔在诗后添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精心塑造的投降派典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地主阶级野心家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剖析这首“反诗”有助于我们认识宋江的  相似文献   

8.
《水浒》中那个农民革命的叛徒,地主阶级的忠实奴才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曾在江州潯阳楼上题过一首所谓“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被一些人誉为农民起义“杰出的领袖”的宋江,竟公然以轻蔑的口吻嘲笑历史上杰出的农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编的《小学历史参考》中对黄巢《咏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一句的解释是“一阵阵的香气穿过长安城冲上了天空。”这样的解释似乎不妥:第一,没有正确地解释这句的意思。这句中的“冲天”是用来修饰“香”的;应该是“冲天的香气穿过长安城”。第二,没有正确地揭示黄巢的思想。黄巢《咏菊诗》中的“冲天”,隐含着坚决打倒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叛逆思想。他的这种思想非常坚定地表现在他一生的起义实践中:他称为“冲天”  相似文献   

10.
自读导言1.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举例论证、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3.品味、领悟文中蕴涵丰富的语句。(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指导学生自读时,一定要紧扣“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对于文中一些蕴涵丰富的语句,教学时也不能忽略。)自读程序1.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表达作用:故障、开拓、启迪、震耳欲聋、“高处不胜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细读…  相似文献   

1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理解“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及“门槛”的象征意义。   2.体会两篇散文诗中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认知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对散文诗的欣赏。   学习侧重点   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两首散文诗的对比阅读,归纳散文诗的基本特点,进而欣赏两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解说:学生过去接触散文诗不多,对这种文体感知很少。因此,这篇课文的首要学习目标是感受其文学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写景抒情散文的素材特点和“形散神聚”的特征,以文识类;2.体会并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重点品味“滋味美”和“人情美”的语言;3.理解汪曾祺“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浏览和默读,梳理文本内容;2.通过圈点批注,学会品析文章语言(注意标点和细节词语);3.通过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想念”之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深情、绵密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阅读《秋天的怀念》等。 三、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自己品味,教师点拨到位,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评价、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方案一【教学目标】1.受、理解小说所体现的感“人性美”,并尝试透过语言的表层在文意上再有所发现。2.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其诗的特质。【教学方法】采用诱导、探究、发现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断唤醒学生生命主体中的“人”的意识。诱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文本的意蕴(人性美及语言美),实现多元互动与对话。【教学思路】活动一:梳理情节(说明: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内容。)活动二:品味语言,发现人性讨论:《边城》中的人性是怎样的一种人性?美在何处?翠翠的心灵美在哪里?老船夫是怎样关爱孙女的?他又有一颗怎样的心?作者…  相似文献   

15.
闫超 《语文天地》2014,(9):23-24
【教学目标】 1.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 3.学习作者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4.因声求气,以读带言,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16.
[重点]1.理解“危”、“展”、“但”、“君”与“出没”等字词古今用法的异同。2.用口语解释每首诗,知道诗中作者表达的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1.《春望》的体裁是 ,选自,其作者是 代的二、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回答问题。l_下列对诗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诗写的是诗人作为使臣到边疆时的情景。 所以“汉塞”当理解为“唐塞”。 C.诗的第一联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到塞上的 原因、随从数量以及出使的地方。 D.诗的第一联简明地表达了作者不辱使命的 决心和责任感。2.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的第二联以边塞景色与征蓬、归雁相映 衬。一出一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飒爽之 意。 B.诗的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 …  相似文献   

18.
初读《我若为王》,对聂绀弩先生颇感尊敬。短短章,抒尽对王权、奴才意识的厌恶之情,更表达出不想、不屑为王的心情,很有人的气节。可当我的知识一点一点累积,再读这篇章,不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有权的地方,便有着阿谀逢迎,有着令人鄙视的“奴才”。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特有,也不是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理性的声音”,其中四个单元目标中的第二个单元目标就是“结合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并抓住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即把握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思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感悟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性精神。同时鉴赏其说理艺术,  相似文献   

20.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被选进初中教材,是唐末农民战争领袖黄巢的一首诗。由于农民战争的积极一面历来被人为夸大,因此便有人用“鲜明的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情感和宏伟抱负”“显示了诗人改天换地的伟大胸怀和英雄气概”等赞美之语评价这首诗。但看看黄巢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这种赞美其实大谬!黄巢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愤怒的他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杀气腾腾的誓言。诗中的杀伐声,和后来黄巢践踏长安的铁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