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嘘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6月日本对欧战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3月意大利对德波战争的中立;1941年6月——1945年8月日本对苏德战争的中立。如何看待德、意、日的四次中立是研究二战时期德意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国会曾就美国在国际冲突中是否应保持中立和如何保持中立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激烈的辩论。终因双方实力相当而没有结果。三十年代随者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也迅速增长。国会再次就中立法展开争论。1935年中立法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在随即爆发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美国由于中立法的牵制,对维护和平、制裁侵略都无所作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作为一个刚独立的亚洲中立大国,为了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自己在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优势,为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美国国务卿布赖恩推行和平主义外交路线 ,试图构建一个国际仲裁体系 ,来防止战争 ,维护和平。战争爆发后 ,他又试图坚守中立原则 ,在力保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前提下 ,调停冲突 ,恢复和平。随着布赖恩中立原则的最终失守 ,美国外交战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嬗变。  相似文献   

5.
盛极而衰之前的唐朝与大食因中亚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对于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成为唐在中亚地区势力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另一种看法认为,此战争仅仅是唐食之间的一场小战役,对唐并未有太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战前唐食在中亚局势,战前后的大食,战后唐、中亚的分析,得出这场战争对唐食关系,唐食中亚格局,及唐朝国力都并未有过大影响,其仅是双方几次争夺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而已。  相似文献   

6.
石艳芳 《历史学习》2006,(10):35-36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紧接着,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军队与英国联合出兵。战前曾表示与英法行动一致的美国却在战争开始后打出中立的旗帜,不参与对华军事行动,但在外交上同英、法相呼应。美国在战争中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当纳粹德国人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它结盟的法西斯意大利没有立即参战,却宣布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关于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看法很不相同。有些苏联史学家一味强它们的融洽和一致,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在意大利史学家中间,一些人突出意大利对德国的“服从”,认为“整个非交战状态时期的历史都留下了从属于纳粹德国行动方针的烙印”。另一些人则承认在这个时期的意德关系中存在着“摩擦”和“不公开的论战”。总之,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意大利外交文献》对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及其对意大利参战的影响作一番新的探讨,这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德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周人的头等大事,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周人在战争之前要举行一系列典礼仪式。有关周代战前礼仪的材料很多,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爬梳,可以考索出周代战前礼仪的种类、特点、功用及其变化,有利于复原周代战前礼仪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在各地挑起战火,而英、法却采取绥靖政策,乞求用绥靖换取和平.那么,罗斯福政府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转变的呢?在孤立主义势力的干预下,罗斯福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政策.世界局势的发展,使美国四次改变其中立法案.当世界大战将降临美国之时,罗斯福政府改变了其立场,颁布了“租借法案”.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毕业会考前     
一、紧张的"战前准备"这个学期开学初,我们已经做好了小学毕业会考的"战前准备"。可没想到的是"战前准备"竟比我预想的更为艰难、紧张。  相似文献   

12.
把战争看作“狂疾”,是《国语》对战争最深刻、最闪光的认识,是先秦战争观念中最可宝贵的遗产。《国语》认为,为政者在面对战争时,除了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外,还应该具备智谋、仁义和勇敢精神。战前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时机,并坚持严明的军纪,也是取得理想结果的重要条件。遵守礼法制度固然值得肯定,但一种适应时代需要、以己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崭新战争观念正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总之,《国语》中的战争观念体现出了礼法互融、兵刑交叉的特点,对当时以及后世掌军国大政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两伊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一场冷战烙印较少的局部战争。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表面上宣布"中立",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实行"弱势均衡"外交政策,影响两伊战争的进程和态势。根据两伊战争进程,分三个阶段对其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怎样通过外交和间接介入战争实现其国家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两伊的政策造成了战争延长,削弱了两伊实力,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分裂,改善了以色列安全环境,强化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诱发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14.
2002年9月10日,第57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仪式,正式接纳瑞士为其第190个成员国。至此,瑞士延续近200年的永久中立原则开始淡化,逐步走向国际合作。那么,瑞士是如何确立永久中立的?为何近年又发生改变呢?瑞士为中欧小国,其中立政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德、意诸国的缓冲地带,这可谓瑞士永久中立的发轫。1907年,世界弥漫着大战的阴霾,欧洲列强为暂…  相似文献   

15.
1882年,德奥意结成三国同盟;1907年,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这样,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最终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爆发后,作为同盟国之一的意大利竟背信弃义,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意大利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的盟友呢?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二十年了.反法西斯战争,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主力军的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同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胜利,德、意、日法西斯遭到彻底失败.在意大利法西斯垮台以后,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和九月二日,德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7.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和平的种种好处和战争的种种弊端。修昔底德斯身为雅典权贵和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他是战前和平时代的受益者,也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因此,他以雅典人的实际利益为指归,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对于雅典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并不笼统地加以反对,然而他又是战争的受害者,对和平有着强烈的祈盼、深刻的见地。修氏的这一悖论植根于奴隶制时代,是其和平思想精华与缺弊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推荐者的话     
阿瑟·克拉顿·布洛克的《战前星期天》是一篇充满厚重人文气息的散文佳作。单从散文的题名来看,《战前星期天》似乎是要书写战争爆发前阴云密布的社会生活状态及其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正面揭露战争的罪恶性质。然而,当你细细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措施,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根据宪法第九条,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此前提下,日本未来的安全战略选择便剩下依靠外力防卫和非武装中立这两条道路。美国最初倾向于使日本保持非武装中立,日本国内也存在着支持非武装中立的广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70页 :“190 0年夏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这里的“奥”是“奥地利”还是“奥匈帝国”呢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 ,进行的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 ,1867年奥地利接受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提出的方案 ,同意匈牙利设立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由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 ,组成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到 1918年 ,一战结束 ,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可见 ,这里的“奥”应是“奥匈帝国”而不是“奥地利”。奥地利与奥匈帝国$山东省即墨县第四中学@王淑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