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从业资讯     
《职业技术》2004,(4):61-64
NO.13条措施确保新增就业900万人据中国青年报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宣布:国家将采取3条措施,确保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这3条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力度,加强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进一步完善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扩大就业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措施,并加强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工作。据悉,今年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目标是: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社会实践性失业等类型,主要原因包括有限的低技术含量就业岗位、不符合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以名牌院校和相关工作经验为由的社会排斥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进高校专业设置、储备和培养人才、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许涛 《教育与职业》2022,1004(4):58-62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乌海市作为一座以煤炭而兴的工业城市,重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决定了我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多,第三产业相对较少,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对此,笔者提出五方面对策, 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优势; 构建就业载体,打造社区亮点,发展公益性岗位就业,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广开门路,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5.
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从借鉴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西方就业理论和政策主张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包括由于劳动力供给政策、劳动力需求政策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失业等四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失业的对策。包括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等六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的三个方面对韩国失业保障政策进行分析.从战略性失业政策来看,韩国政府注重社会各界合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调政策协调性,并实施税制改革.从市场性失业政策来看,韩国政府不断扩大职业培训项目覆盖面,并构建市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系统;启动一系列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协同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如绿色岗位和第三部门;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增强“工作网”的在线就业匹配服务职能.从保护性失业政策来看,通过发放各种津贴、福利和救济来保障工人失业之后的基本生活,同时促进自我支持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从岗位上被分流下来;随着市场化的程度逐步加大,部分企业被市场所淘汰,破产倒闭,职工被迫离开企业,自谋生路。当前,失业人员的窘境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穷则思变。职工下岗或失业以后,为了实现再就业,有的人便私下通过亲朋的介绍在社会其他岗位从事起有报酬的社会劳动。虽然他们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就业和再…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就业现状入手,概括出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影响,即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多和培训机会增加等有利影响,以及第二产业就业困难和结构性失业增加等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解决结构性失业、推进产业升级改造和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教育"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伴随的产物.提倡"就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就业环境比较宽松,毕业生都有业可就;或社会就业形势虽然紧张,但这种紧张局势不是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引起的,而是由结构性矛盾引起的.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人才培养这个重心,并导致学生创造性缺失、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差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停产倒闭,大量员工下岗失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为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高职院校应继续推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我国目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来看,大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事实是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宁愿选择暂时失业也不去这些岗位就业。这一现象是与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的。必须打破目前的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不对称,造成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局面,形成突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贝弗里奇曲线对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运作效率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只有有效地进行就业信息传递,充分发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扩大就业容量;并鼓励大学生树立择业新观念,多选择灵活就业。才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4.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850万个,帮助44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发生非典的情况下,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今年全国的就业形势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的扩招,内江师范学院毕业大学生人致也逐年增加,其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形势感到不乐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预期薪酬明显下降以及定位大中城市不愿去小县城、下基层等方面,他们认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毕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专业水平"、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企事业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很低.为此,大学生自己应内强素质,增加就业砝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经营意识,建立学生就业营销机制;在即将毕业前,学校方面要加强就业法律、政策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就业培训政策的历史沿革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其解决有赖于综合、系统的改革,就业培训是一个重要措施。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就业培训政策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二战前"前就业培训时期",培训尚未引起政府的重视;二战后至70年代初"就业培训时期",再就业培训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创业培训时期",培训被赋予创业培训的新内涵;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培训时期",就业培训日趋多元化。当下需要立足于失业人员个体发展的需求,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对就业培训进行科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是个体以职业规划目标为统领,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获得和保持一份有报酬的职业岗位.在岗位中不断进步;能抓住机遇成功实现岗位转换或者职业转型,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它具有现实性、潜在性、可持续性和目标性四个特征:主要包括完备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充分重视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能够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及早培养走向社会的各项能力,也能使高校以可就业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虽然会在一些部门和行业引起失业,导致就业量的下降,但在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因而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冲击,陷入"毕业后失业"或"就业后失业"的"后失业"困境。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总结"后失业"困境的现状与成因,探究高职毕业生就业、乐业培养策略,以期实现从有业可就到有业乐就的跨越式转变,也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