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彭鹰  杜华 《考试周刊》2011,(70):152-153
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人文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对我国人文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现状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发展需求,根据其功能与特征,就加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培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思想是体育教育可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为了让体育教学能够起到饭炼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加强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思想建设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事情。本文就我国体育教育的当前状态进行剖析,并且对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思想提出一些建议,以满足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他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分析我国传统学校体育课程对人文理念的悖离,提出人文关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明确课程目标,增强课程目标人文性;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增加人文关爱等.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应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但自中国开辟学校体育教育这一百多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蕴含的人文性一直不被重视,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整体上处于人文性严重缺失的状况。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梳理了近百年来学校体育的人文脉络,分析了其人文缺失的原因,认为:中西方历史背景差异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缺失的重要原因;体育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造成学校体育片面强调其生物功能;以高考为"指挥棒"导致学校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冷漠;学校体育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过程性人文内涵的流失。本文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回归的两点建议:重新认识学校体育功能和目的的关系;确立发展完善人格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科学体育观和人文体育观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生成、发展及启示.认为人的二重性存在是两种体育观生成的根源,从科学体育观的异化发展到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总体态势.但是,人文体育观的发展必须以科学体育观为基础,并逐步解决学生体育需要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中人文缺失的现状进行探究,总结出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人文理念缺失、教学内容单调、忽视学生地位等致使体育教育人文缺失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对策方法,从树立人文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地位、培养人文理念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体育教育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人的发展空前倍受关注,由于体育的主体是人,人的能动性决定着体育;再加体育教育资源的精深厚实,以体育文化为特征、以体育内容为载体的人文体育走进了校园,深层的改革和实质性的创新,如何认识学校人文体育,如何构建以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从而放大人文体育的功能服务于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这既是理论性研究,也是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程的改革强调突出了学生的健康目标,它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到拓宽的各个知识领域,倾注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标志着学校体育人文情怀氛围渐浓。教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文体育观,在教学中投入人文情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流教育思潮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必然结果,是和谐教育的表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回顾,探讨了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思想变化的背景,从体育运动的物化、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质、和谐教育、重视学校体育校园文化等方面,解析了学校体育思想变化的必然性,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人文体育教育的开展是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进行模式化体育向人文体育转型,需要在教育意识、教学模式、教育体系、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调整,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深刻带入人文思想,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建设人文体育校园文化,强化体育审美教育,为人文体育教育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