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休闲体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象征。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还可以充实国民文化生活,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必将很快步入后工业社会时期,此时休闲定是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因此研究后工业社会时期休闲的本质和特点将是摆在我国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休闲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后工业社会休闲含义的四要素模型,同时结合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分析了后工业社会休闲的三大特点,希望能对我国休闲学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夏焕堂 《职教论坛》2007,(23):34-36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我国已渐渐进入休闲经济社会,我国成人休闲生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休闲的认识不足,缺失休闲教育。为此,我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国民的休闲教育。具体来说,政府应积极介入,参与调控、规划和引导国民的休闲生活;将休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国民充分了解休闲、认识休闲;加强休闲生活体验与实践,积极鼓励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4.
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休闲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我国教育界尚存在对休闲教育认识不足、休闲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等问题。应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丰富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引进和创新相结合,休闲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打造休闲与娱乐专业的学科体系;大力开展国民业余的、非职业的休闲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均为国民休闲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国民休闲战略的全民性、公共性和外部性,涉及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和公平配置、企业与员工利益关系的博弈和协调、不同阶层收益和付出的统筹考虑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战略实施中也将面临多种潜在风险和障碍。着眼于国民休闲战略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启示,系统分析了国民休闲战略实施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成本、企业成本和个人成本,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受益、企业收益和个人收益,以及实施国民休闲战略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障碍。  相似文献   

6.
总结30年改革发展经验,参考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背景和实施经验,国民休闲战略应从纳入国家宏观政策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入手,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路径起步,以度假区、休闲城市创评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相联合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投入供给,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依据研究出台《国民休闲指南》引导社会需求,从而形成战略保障与工作手段相结合、相关利益主体相联合、供需平衡发展的有序推进格局。鉴于休闲产业庞杂,应以旅游部门为主体联合形成国家休闲发展管理机构,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7.
休闲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它既给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难得机遇,也给现实社会提出了许多挑战。为迎接挑战,应加大对休闲生活、休闲文明建设及劳动社会向休闲化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变迁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8.
休闲旅游虽是近十多年来才在中国兴起的新现象,但其蕴含的精神古已有之。在当代西方国家,休闲旅游体现了后工业社会的人文诉求。中国学术界对休闲旅游的一些初步研究,主要关注假日经济制度化及休闲旅游产业化、生态化和文化化等问题。展望未来,休闲旅游的发展将日益走向人文化、生态化和体验化。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类社会的休闲化趋势与中国社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它既给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难得机遇,也给现实社会提出了许多挑战,为迎接挑战,应加大对休闲生活、休闲文明建设及劳动社会向休闲化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的变迁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积累,国民休闲的社会经济基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消费不断提升,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战略实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阶层结构优化演进,《劳动法》等法规日益健全、法定假日等相关制度不断健全落实、国民休闲时间保障增强,休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休闲氛围不断增强,公共财政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业强劲增长、正步入大众化和休闲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所激发的倒逼机制、旅游休闲敏感而不脆弱的弹性机制、应对危机的各项战略共振机制和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带动发展的传导机制等多种机制功能发挥、强化,当前国民休闲战略启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休闲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国正在迈入有闲时代。如何消解由休闲所滋生的社会问题,激发休闲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功能,是休闲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对2008年以来我国休闲社会学研究文献进行学术梳理,主要涉及休闲概念的界定、休闲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有关我国休闲现状的研究成果,作出了简要评述并为今后研究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的“消费反串”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休闲、养老等方面;它既是时代的表现,同时也暴露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适时地利用消费反串所涵 蕴的信息,将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休闲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关于休闲学的研究,学界由于所从事的专业学科,特别是审视维度不同,因而对其概念内涵的学术解读和学科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一般而言,体闲学是以人的休闲心理动机、休闲需求观念和休闲行为方式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体验价值,以及休闲与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界关于休闲学的研究体现在基础理论与现实应用层面.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和宽领域有序进展的基本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发挥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思想观念、政策制度、组织行为、教学与研究、资源配置等各个层面。这两种思想一方面相互排斥:理性主义大学教育思想不屑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影响,追求大学的独立自主和学术自由。功利主义则相反,倡导大学对社会的适应,为社会服务,追求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又相互融合:现实的困境迫使理性主义大学教育思想不再远离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功利主义大学教育思想逐渐借鉴大学为本的办学理念,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解脱了人类的双手,人们参与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社会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给人们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另一方面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本文只在休闲体育运动的范畴内,针对休闲垂钓运动进行价值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女权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众多女性主义学术流派及其理论,一方面为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多种可资借鉴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其理论内部以及各流派之间的诸多分歧,也使女性主义在指导妇女解放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困境。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整合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资源,对增强女性解放的合力作用、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空间、统一妇女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汉中市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取得长足发展,它一方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但由于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理念等的局限,汉中市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伴随改革的深入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浪潮悄然出现。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城市不断得到更新改建,新城市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取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带来了未曾面对的新事物、新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已不能涵盖全部,有些条款亦显得不合时宜,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社会声誉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文献综述可知,大学社会声誉的评价、效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近年来,从利益相关者互动、品牌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展开的过程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国外研究进展启示国内学术界亟需通过系统探索并结合本土情境,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休闲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把双刃剑,既为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可能,又可能滋生出各种不良恶习。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正是我国社会形态从“劳动生活型”向“生活休闲型”转变的时期,休闲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解读休闲及休闲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休闲教育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