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用益权     
用益权最早出现在罗马法,用益权后来在法国民法典和德国的民法典中得到发展,本文就用益权作出如下阐述。用益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起源于罗马法。用益权的拉丁术语是ususfructus,来自于usus(使用)和fructus(收益)二个词的结合。从字面理解用益权有二层含义:一是使用权;二是收益权。保罗曾经为用益权下了个定义“用益权是在保持物的本质情况下,对他人之物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享有权利的人成为用益权人,而所有人则被称为“裸体所有权”或者“空虚所有权”。  相似文献   

2.
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权能虚置;集体土地使用权内容混杂,不能流转等弊端,必须对其作根本性的改革。在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借鉴国有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取消集体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单一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建立和谐统一的土地用益权体系,严格控制改革土地用途,加强土地公权管理,这是改革我国土 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理想模式和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融资融券、表决权信托、种类股等业务的兴起,同一个股东所持股权中的共益权和自益权开始分别属于不同主体,即共益权和自益权的主体发生了偏离.我国公司法允许的共益权与自益权主体偏离形式有表决权的章程另行规定、红利分配的另行约定、特别股、基准日后的股份受让;以合同方式引起的共益权与自益权的主体偏离形式有融券、表决权信托、表决权拘束协议等业务.以合同方式进行的共益权与自益权主体偏离一般是有效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也有其弊端,应综合公司法、市场规制法、行业规范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8,(1):67-74
国外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不固定配偶的继承顺序,根据配偶参与的继承顺序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应继份,以及赋予配偶先取权、用益权的方式对配偶的法定继承权进行保护。我国现行立法采取固定配偶继承顺序,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原则上均等分配的方式对配偶的法定继承权进行保护,这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兼顾配偶与血亲继承人的利益,同时又弱化了配偶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配偶法定继承权制度重构的可行做法是采取不固定配偶继承顺序的立法模式,优化配偶的法定应继份,赋予配偶先取权、用益权及选择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法律角度 ,对图书馆和读者就图书馆藏书的所有权、用益权两个方面 ,论述了这两种权力对图书馆藏书价值实现的作用。并重点探讨了读者对图书馆藏书用益权的特征和其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英国以圈地运动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只是有利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而给农民带来了灾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土地法既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废除了一切封建义务,又使农民得到土地。因此,英国的这种做法与法国相比,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其实,英国采取圈地运动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符合当时英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历史的选择,并不存在保守性。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建立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是由英国的经济结构造成的。14、15世纪以来,英国传统手工业制呢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中最X发达的部门…  相似文献   

7.
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休闲生活的变化日益凸显。出现了类似原发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变化和特征。对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休闲生活变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拟就英国前工业化时期,英国休闲生活方式、内容、特征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相关研究提供比较平台。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PPP中享有行政优益权,表现为选择签约人、指挥权、单方变更和解除权、强制执行权和制裁权。优益权合法行使有利于积极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充分实现公共利益。在PPP协议履行中,存在政府非法行使优益权的现象,表现为侵权违约、不履行行政允诺、不遵守法定程序强制行使行政优益权。滥用优益权的行为违反了依法行政和信赖保护原则。优益权合法行使的问题在于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PPP协议的复杂性、对政府失信行为的监督存在立法缺失、内部监督乏力等。行政优益权合法行使的出路在于:在立法中具体规定优益权的行使条件及政府责任;增强政府信用建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助推政府合法行使优益权;加强外部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 ,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阶段 ,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作为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 ,圈地运动在都铎时代第一次达到高潮 ,它是 14 - 15世纪英国社会大变动的产物。都铎时代的圈地狂潮具有直接暴力的典型特征 ,它包括掠夺公共土地、侵占农民份地、没收教会土地等等。圈地运动使耕地减少、牧场增加 ,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由圈地引起的新旧生产关系的消长 ,反映了英国农业社会中资本主义成长的实质。就都铎时代圈地运动对封建生产关系的扫荡作用而言 ,它的历史意义决不在 17世纪中叶的政治革命之下。  相似文献   

11.
英国自由党政府1909年提出的“人民预算案”是英国的财政制度、政治制度的转折点。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制度保障广大劳工阶级的基本生活,而且通过财产税为社会福利筹集款项。这一财政法案有利于促进英国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社会矛盾的缓和。“人民预算”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福利预算。  相似文献   

12.
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戏剧在莎士比亚、肖伯纳和贝克特的时代分别达到了三个巅峰。整体来说,莎士比亚之后的英国戏剧成就大不如前。戏剧的本质是反映人生、人性,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复杂变动的生活和人性要求有新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形式。追寻英国戏剧衰落的根源,可以发现,作品本身美的流失、接受者的变化以及世俗生活的多样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英国公学因其历史悠久、为英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精英人才而享有英国教育的"活化石"和"精英教育的摇篮"的美誉。现在的英国公学声名远扬,除了招收本土学生它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公学缘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于公学对英国社会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也与英国公学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应变自己的能力分不开的。尽管魅力无穷,公学其实在其发展过程曾多次面临指责与挑战。然而,每次面对挑战,英国公学总能从容面,逢凶化吉。英国公学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学习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文明入侵农村,社会的变革摧毁了人们和谐的生存状态,对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苔丝》的命运悲剧为线索,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造成苔丝精神生态危机的原因,对苔丝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在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的共同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5.
英国教育界认为,隐性课程之于价值教育的意义,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甚至更能有效实现并长久保持价值教育的目标。英国学校的价值教育,不仅力求课堂教学全面涵盖价值性内容,还主张模拟社会氛围创设校园生活,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声明及环境氛围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此外,还主张通过课外活动、精神关怀、学校风气、教师角色和咨询指导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其汲取个人经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15-17世纪的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贵族的婚姻生活也有别于以往,本文对其几个主要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这一时期父母对贵族子女婚姻的绝对控制权开始缓慢减弱;随着社会济结构的变化,贵族婚姻生活中经济方面的考虑进一步增强;此外,国王的干预和宗教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贵族婚姻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使用家仆是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家庭的普遍现象。本界定依赖关系为贵族和家仆的相互获得意义。一方面,贵族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政治实践均需要家仆的参与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家仆通过在贵族家庭中服务,不仅获得较好的生活待遇和教育机会,还获得各种社会特权,并形成一些有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贵族家庭也为家仆流动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英国土地法是英国财产法的核心,在整个英美法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从历史角度解读土地、保有、地产等核心概念,可以了解到时间因素在英国土地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地产实为土地权益的权利束,保有是二元土地权益机制的基础等,现行规则由其推导而来的线索渐显。在对基本概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后,明确土地法调整对象和法律渊源,是顺利进行英国土地法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与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乡土作品"。稍事比较,不难看出劳伦斯与沈从文有着截然不同的乡土情怀:劳伦斯以犀利的笔调贬斥家乡习气之庸俗;沈从文以溢美之言赞颂故里民风之淳朴。然而,这种迥然不同的乡土情怀背后,却深藏着两位作家对生命本真回归作为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