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本文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言为)”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字“雁”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4.
综合史实及古代汉语的特点,《左传》“权不足也”,“仁而不武,未能达也”一说应作新的解释,对“权”、“武”、“达”三字词尤应作新的训义。  相似文献   

5.
从音、形、义等方面考证“冒”、“冥”、“冢”、“蒙”、“矇”、“濛”、“幪”、“朦”、“萝”、“瞢”、“霧”、“霾”等字的同源关系,来揭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7.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以“心”为核心的方位词语在汉民族语用习惯中的反复化及组合规则,反映了“心”在汉语化中的特殊地位,并由此折射出语言世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述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10.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 ”字。过去释为“ ”或“ ”,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 ”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 ”,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学到“心”这个字的时候,老师说“心”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炒几颗豆。豆子会蹦啊,最后两颗豆子掉在了“心”外,只有一颗幸运豆留在了勺里。我至今感谢这位老师,把个“心”字说得这般诱人,不单使当初蒙昧的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写这个字,终身不曾忘记和写错,而且常常忆起铁勺这个有趣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和”与“或”使用中的可互换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可互换,不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而是一种同义现象,是二者表义功能交错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黄莉 《语文知识》2002,(8):18-18
试看下面例子。徐青一时火冒三尺,骂张华:“妖精!”张华顿时竖起柳眉,回击到:“你这么丑,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试说谁愿意做妖精呢?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西游记》里知道妖精的形象是青靛脸,白獠牙,凶神恶煞,仰鼻朝天。从而可知,妖精都是面目可憎的。其实不然,“妖”及“妖精”都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所”字短语中的“所”宇的来源入手,分析了“所”字短语的构成、内部结构及“所”字的指代作用,提出了有关“所”字短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正在”与“在”是现代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同异互参的三个时间副词,它们形成的时间以及虚化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表同时的“正”出现最早,“正在”的形成与介词“在”后的处所宾语以及出现于“正在+VP”后的之间/之时”等成分的脱落直接相关,由于时间副词“在”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正在”与“正”表现出更多的相通性,明清白话到现代汉语中“正在”意义与用法的变化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也体现出动态的进行与静态的持续两种时间范畴意义表达手段的功能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古文字字形、偏旁分析,辞例归纳和文化心理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认为“阳”之本义是“向阳”,并对“山南水北曰阳”作了合乎科学的解释,对“阳”之词义引申系统进行了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8.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9.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义不断发展变化。本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