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庭审语言的研究,分析庭审中信息处理的重要策略之一--语言转述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相应语用功能,并尝试对口语中语言转述现象的模型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吴吉松 《时代教育》2010,(7):60-60,62
本文以庭审录音转写为语料,从语用的角度分析附加问话在庭审互动中的语示功能.从使用人使用附加问话的心理态势出发,本文总结出附加问话具有积极语示、中性语示和消极语示功能.作为语言策略,附加问话在庭审中的使用应当恰当.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是民族共同语在一切法律活动中具体运用的语言。"(王洁,1997:112)。目前专门对仲裁庭审的语言特征的研究很少。本文对采集于某仲裁委员会的十场仲裁庭审语料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从法庭口语体的句法层面入手,归纳出仲裁庭审中问句的种类、组成特征及不同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法庭会话是一个语言博弈的动态过程,法庭话语标记语all right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载体,体现了庭审参与者之间的语言博弈,具有肯定、重述、话轮转换、打断和缓和面子威胁的元语用功能.而且,不同庭审参与人对这五种元语用功能的使用侧重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话语人的法庭角色和会话目的不同以及机构权力分配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庭审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实践活动,其话语具有独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日常会话。庭审过程中,审判长承担着组织、协调及控制庭审有序合法进行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审判长的庭审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人际功能和评价系统两个层面考察中国民事法庭中审判长话语的人际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维持语言平等的基本保障和体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庭审口译的准确性对于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权平等和司法正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庭审口译的语境特点和语言特点,并以此为根据,可以探究庭审口译准确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交叉询问这一对抗制庭审模式中特有的对人证的调查机制也被逐步运用于我国的法庭审判中.同时,交叉询问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日益受到法律界、语言界人士的关注.本文旨在揭示交叉询问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大陆刑事庭审的语境中,法官(尤其是审判长)是掌握最多话语权的人。在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参与了法官对庭审的控制,话语权力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存在与法官分权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中国大陆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分权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其角色对庭审语境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影响,探讨其角色定位的历史和体制的樊篱,揭示法庭口译员所客观面临的语言、法律和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9.
采取成员身份范畴分析方法,以庭审话语为语料,从指称、词汇和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庭审中参与者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认为在自然会话中,语言是身份的标记,是身份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重要标准。法庭审判中,参与者的语言使用亦是建构机构身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庭审问答中,语用预设因为其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常成为律师询问己方或诱导他方证人时的一种有效的语言策略。文章从定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问句三个预设触发语的角度,采用语用学中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庭审问答律师使用的策略展开分析。美国法律剧情电视连续剧《傲骨贤妻》作为本文的语料,相对真实有趣。文章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语用预设在庭审过程中的隐性引导作用,以及语用预设在法律语言领域应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法庭审判过程中讯问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语言,既要求准确,又存在模糊的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法庭讯问中模糊语言的存在是必要和客观的,有着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适用范围。并由此可知,模糊语言是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有其特定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新的刑事诉讼法草案中借鉴西方先进制度理念,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完善,规定了证人强制出庭制度、证人经济补偿、证人保护等。但是,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厌讼”的传统,及出于对人身、财产安全等利益的考虑,证人较少选择出庭作证。因此,在完善该制度时,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证人角度出发,得到群众的认同,引导证人走上法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拒证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妨碍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从法治信用缺失的角度分析证人拒证的原因,提出通过重建法治信用解决证人拒证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法庭口译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涉外诉讼案件的日益增多,我国的法庭口译工作也在显著增加。然而,法庭口译具有与一般口译不同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为了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维护和保障涉外诉讼当事人的权益,从法制原则和法制文化,以及法庭交际中的语体的差异性、事实的客观性与观点的对抗性的角度,探讨法庭口译的求变与求不变,以帮助提高法庭口译的质量,实现法庭诉讼的公平和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公民通过诉讼直接对侵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直接追究其违法责任,在我国司法界和法学界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笔者认为,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设立公益诉讼制度.制裁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违法行为,势在必行。它的设立将对我国司法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证人出庭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诉讼有效进行的瓶颈,本文介绍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得出立法缺陷、司法实践、证人自身因素三方面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保障证人及其家属的人身利益、经济利益.建立适当的强制出庭制度和拒不出庭的法律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是现阶段我国宪政制度的重点与难点。建立以宪法法院为主体的违宪审查制度是法治国之最佳模式。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其宪法地位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平行,仅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阐述了宪法法院与国家各机关的权力配置:宪法法院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国务院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关于诉讼时效效力采胜诉权消灭主义立法模式,但对时效届满后时效效力的启动模式规定不明确,以往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法院主动适用时效规则的模式。从我国近代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传统以及目前庭审改革吸纳当事人主义的趋势出发,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的时效效力启动模式,限定法院不得主动依职权适用诉讼时效规则,法官不得主动对当事人释明诉讼时效规则,是我国民法对诉讼时效效力启动模式在立法上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就我国而言,法院能否直接变更指控这一问题,在实在法与诉讼理念两大层面存在着实然与应然的冲突。我国现行立法对法院直接变更指控采取默认态度,但这与"不告不理"原则以及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要求是不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了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介绍"隐蔽作证"制度,探讨"隐蔽作证"制度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建构及其保障措施提出构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