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2.
小议“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通感     
要论历史通感,1自然必须先回到"通感"上来,否则会给人一种郢书燕说之感,弄清了"通感"为何物,我们方可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是"历史通感",进而才有探讨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生发的可能性。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尚祈教于方家。"通感"是钱钟书先生归纳出来的中国诗文的一个描写手法。在其《通感》一文的开篇,钱先生就直接点出了这一发现的价值:"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  相似文献   

4.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故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天风海涛中听得咆哮的怒吼,从溪水流泉中闻到凄惨的呜咽:我们在日常交谈中还会不自觉地吐露出冷静、热闹、声尖、话酸等富有通感的词汇用语。  相似文献   

6.
"同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我也有同感"的话语.我们读过一段文字后,有时候会拍案叫绝,这也是深有同感的表现.而"通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体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到或者是想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会全身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过敏的反映,这种现象属于"通感".针对"通感"、"同感"的这些特点,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尤其是在地理的课堂和课后的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适时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8.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通感例谈     
一、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发情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10.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1.
钱秀琴 《现代语文》2007,11(10):25-27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舌鼻,为此人就有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心理感觉等不同功能的感受.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其产生相通,往往会启发人的联想,产生别样的感受,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连通叫做通感.  相似文献   

12.
通感作为修辞的一种方式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公认。在这种手法中,人的五种感官可以彼此沟通和挪移,由一种感觉领略到另一种感觉。通感在英语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同感官之间的挪移导致了英语通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的认知基础也是基于感官之间的。从通感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英语通感是超常搭配,且不管哪种类型的英语通感都体现了一种语义搭配超常。  相似文献   

13.
诗歌创作利用通感这种感觉的挪移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了很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句子.而往往正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字眼,使诗句顿时神灵活现、含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通感与比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通感是在两种或更多种感觉之间打比方.因此,它比一般的比喻表意更加痛快淋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5.
"通感"补义     
一、引言一提到"通感"人们多会联想到钱锺书先生的《通感》的精辟论述。钱先生着重从文学批评和修辞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文中通感的描写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一些大型语文工具书也收录了"通感"一词,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通感"的释义为:"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如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
心之所向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桌,你初品并没感到什么新鲜滋味,待主人一一介绍后,似乎还真体会出了新奇;如果有人说你今天面带莱色,眼珠发黄,是不是患了肝炎啊,你马上真的感觉肝部有点隐隐作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在作怪。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用一种感觉的词语法表现,另一种感觉。通感包括多种种类。通感与比喻,既有相关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