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社会中找不到自我的"晃来晃去的人".他们总是经历痛苦的精神探索过程.最后和现实达成和解,回归社会.本文试图分析的是<雨王汉德森>中贝娄的浪漫主义观.贝娄认为纯粹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荒原派是两个极端,他想做到的是在一个异化疏离的社会中求助于浪漫主义发现人的价值,为灰暗的荒原增添一丝亮色.文章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一小步,从贝娄所处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解读他的浪漫主义观.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通过对长篇小说《赫索格》的创作,思考评价了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文化遗产,对浪漫主义文化传统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浪漫主义传统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交汇在小说主人公赫索格身上。一方面,浪漫主义作为美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阴影而成为赫索格反思内省中的批判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渗透在赫索格性格的文化酵素里,决定了他本人同浪漫主义古老家族的血缘关系。总之,赫索格既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清算者,又是这一传统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从索尔?贝娄的作品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入手,探讨贝娄自我哲学从存在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转向及其表现,具体分析作品中这一转向的创作历程。通过剖析索尔?贝娄对自我定义的独特认知和作品所传递出的存在的勇气,得出结论———自我的追寻必须在对其所处世界的参与和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中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就是一具空壳,就会走向极端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丽华  盛娜 《文教资料》2008,(12):26-27
<雨王汉德森>与贝娄其他的城市小说不同,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狂想,呈现了一个虚构的原始非洲大陆.贝娄试图用寓言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在荒诞的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从而与自己周围环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用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解读美国作家贝娄的作品,借助贝娄笔下主人公对希腊英雄、荒诞英雄和拜伦式英雄的戏仿层层递进分析奥吉、威尔姆和亨德森这三个人物形象,从而展现他们与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进行对话产生的结果:生活在现代荒原的人们只有将继承传统与突破自我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当代英雄,找到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6.
《雨王亨德森》是贝娄作品中最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亨德森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现代性意蕴,其追求自我,探索人生价值的个性化历程呈现出鲜明的三大层次,即自我意识觉醒-人格分裂-寻找自我的发展过程,而这三个阶段都以同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三只动物为标志,从亨德森的精神迷惘和人生探求上体现出贝娄小说中普遍的追寻主题。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本文从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贝娄的犹太家庭环境谈到犹太元素对贝娄的影响。又从美国文化对贝娄的影响和同化,谈到他的犹太灵魂和美国生活发生的矛盾冲突以及碰撞交融。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作为表现犹太性和美国文化冲突的范例,对于深入理解贝娄的写作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生命的关注一直是索尔·贝娄写作的重心。本文以福柯的生存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对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其叙述者齐克的表征,希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生命意识。作为贝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也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贝娄的生存之美。  相似文献   

9.
姜杉 《文教资料》2013,(31):127-129
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