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朱乐川 《文教资料》2009,(36):27-28
2008年末,中华书局出版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其中“玉部”中所涉及的有关“圆”义的字,太炎先生讲解颇精。今把此类字集结在一起,试从同源字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理路是用《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中公布的新材料,论证章太炎学术批判精神的合理性。通过研读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揣摩章太炎先生阅读所藏书籍时的心路历程,展现章太炎学术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求是、向真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彰显太炎精益求精、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凝重思想。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著有学术价值巨大的《尚书》研究著作和文章。他的著述大多在当时就被整理出版,并刊载在各期刊上。其中,《太炎先生尚书说》为诸祖耿整理章太炎治《尚书》的文献汇编,《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是章太炎探究《尚书》的代表性著作。章太炎《尚书》研究,在论述《尚书序》、解《尚书》和探析《尚书》学术史等方面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总结和梳理其治《尚书》的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寻绎其《尚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晚年的经学思想,又能推进中国《尚书》学和对中国经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4):113-114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的问世标志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步入了科学的轨道,同时它也是很好地继承传统语源学研究的典范,如它在系源同源字时对右文说、语转说以及声训说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速了四个词的词源义:讦、谒同源,共同的词源义是高举;让有推前与退后两义,且同出一源;诃的词源义是大。按照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所定的上古音声韵标准,通过广泛系联同源词来推求每个词的词源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章门弟子"之一员,姜亮夫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章太炎在语言文字学、楚辞学、历史学以及普遍的治学方法等各方面给予的指导,促使姜亮夫学术轨迹与学术成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二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并非单向灌输,由于姜亮夫的执著与坚持,章太炎对甲骨学的偏见同样逐渐有所改变。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一位弟子,姜亮夫与前者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  相似文献   

10.
同源词理论的皖系与《释名》系之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系同源词理论与《释名》系同源词理论,是不同类型的同源词理论.皖系同源词理论由戴震提出,其理论的核心因子则源于宋元间戴侗的"因声以求义"及明末方以智的"以音通古义之原"、"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而《释名》系同源词理论的创立者无疑是刘熙本人.二者不是对立的理论,后者对前者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11.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四个词的词源义:讦、谒同源,共同的词源义是高举;让有推前与退后两义,且同出一源;诃的词源义是大.按照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所定的上古音声韵标准,通过广泛系联同源词来推求每个词的词源义.  相似文献   

13.
《手批尔雅义疏》是近代著名语源学家黄季刚先生从事语源研究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批语中系联了大量的同族词。对它们进行梳理,并运用同类互证方法等加以验证,可以发现其中部分未被现当代学者证实的同族词确实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清儒四部《素问》笔记体校释性著作中的音训条目和音训材料进行分析,对其运用的音训方法作出比较。“揭示同源通用”与“单纯系源以加深理解”,是音训中“探求词的语源关系”的两个不同的类型;“解决依音借用”与“揭示同源通用”有相同之处,二者又有着根本区别。从四部《素问》校释中可以看出,清代学者已在训诂的实践中将这几种音训方法区别使用,并已运用于医典《内经》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教育家,他的《国故论衡》体大思精、影响深远,分小学、文学和诸子学三个部分,是讲义式的国学名著,有1910年初版本与《章氏丛书》本两个版本,内容各有增删,互有不同。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新的《国故论衡》校点本,辨析同异,订正讹误,力图全面展示两个版本内容的异同,为章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的尚武思想别具特色:他注重武德的培养且肯定刺客的作用。其强调学术的伦理实践功能,既体现他作为国粹大师的思想特色,也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思想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勿略之态度、基于史料之方法,无不秉承乾嘉遗风。但章太炎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学派的时代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学术规模、治史态度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从致用目的、治史方法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成均图》是章太炎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成均图》,从古音体系的构建、韵转的结构分类、对前人的继承发展等角度探讨其音转理论。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侃日记>等材料,纠正<太炎先生轶事简述>中章太炎接受国民党中央党部一万元的误述.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对我国的文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小学方面。正如章太炎的学生许寿棠所言:"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贡献,可谓是集一代之大成"。本文就章太炎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历史贡献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