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用十年的时间进行了专业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体系的两次大规模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改革探索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基本模式,打造了一个核心技能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选择性课程改革秉持"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思想,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在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群建设是必经之路.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群的构建应遵循"1+n"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培养模式,以专业公共课程为大平台构建专业群布局网.  相似文献   

3.
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成效,能否尝试将其引入到教学方案的调整当中,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块,用项目带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案.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湖南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入手,探讨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新思路、新理念,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选择和程序步骤。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为逐一解决人才培养中的上述问题,应进一步改进教学,可以具体从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一体化教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高职新闻专业为例,在实践教学广泛使用的"工作室制"的模式基础上,进行"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和谐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OBE教育理念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也是近年来指导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OBE教育理念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既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也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在OBE教育理念引领下,"幼儿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在深入分析传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合理构建课程内容、全面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初步形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4174"课时配置、"模-练-践"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双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等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着力于创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线上线下"空间教学"师生互动共享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课程领导力,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做中学"及"项目教育和学习"的工程教育(CDIO)理念,在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将校企融合作为基础平台,与CDIO教育理念对接,构建CEC-CDIO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引入实际教学,构建任务+案例+项目的项目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专业培养与发展目标确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干课程,完成专业教学与企业项目的融合;建立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江苏省单招实行"3+2+技能"的考试模式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初步满足了高等教育对基础性文化学科和主要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在组织教学时"以试定教",使毕业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导致专业能力结构的不完整,背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宗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浙江省宣布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了外延扩充的历史使命,内涵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全新课题。为此,我们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并确定将专业课程作为中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008年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开。在这项改革中,我们摒弃了原来的学科本位专业课程模式,通过对企业的大规模调研,重新梳理了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原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国内外几种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借鉴"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吸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课程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力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幼师专业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实现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最佳途径.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与创新创业"课程为例,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构建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融合课程的特色.该融合课程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专业课程为依托,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题讲授+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策划+创新课题+创客空间"的教学方法,使该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指导、创业指导、就业指导有机衔接,突出学生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潜能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力求改变中职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在课程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现状,提倡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国内外几种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借鉴"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吸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课程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力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幼师专业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徐国庆一直在指导职业学校做课程改革工作,作为2004年启动的"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的主持者之一,他还主持了上海市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他提出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理论、开发范式和技术规范,受到了有关方面和学校的高度评价和欢迎.本次长春职业教育论坛上,徐国庆提出的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的依据、思路,尤其是以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形成以电子商务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块,用项目带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不系统,仅供同行们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在近10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课程构建模式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但是目前对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课程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如俊 《江苏教育》2012,(36):12-16
当前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在近10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课程构建模式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但是目前对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课程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职校项目化课程实施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路径。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特色教材。同时深化文化课、德育课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技能目标的设定,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以专业课程延伸的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上三者有效融合,构建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