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吗郭剑林,苏全有吴佩孚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一种“铁案性”观点:即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从而将其全盘否定。我们对此难以苟同,特提出商榷意见。吴佩孚受到英美的瞩目,是1920年吴氏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及其一系...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直奉战争是吴佩孚一生中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而其是否下野成为反直方与直系博弈的一个焦点,对执政府重建和实现国内和平影响巨大。目前关于吴佩孚下野的一些说法不符合当时军政要人下野的惯例,不足以成为吴佩孚下野的证据。吴佩孚所谓下野是其敷衍和蒙骗反直方和湖北军界的一种策略。吴佩孚坚不下野的原因比较复杂,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认输的心理是其拒不下野的内在动力,解救软禁中的曹锟和报答曹锟是其难以放弃的目标,反直方的拉拢和仁慈使吴佩孚有机可乘,拼凑的军队为其抵抗反直方提供了武力,直系军阀和友人的帮助为其渡过难关提供了支持。吴佩孚坚不下野使其维系了在军界的声誉和威望,为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北方的军政格局由此愈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在中国东部地区占据大片土地,为了实现以华制华的目标,在沦陷区先后扶植了多个傀儡政权。为了整合这些傀儡政权,日本方面实施了"南唐北吴"计划,妄图拉拢唐绍仪、吴佩孚出面建立伪政权。由于唐绍仪被刺,日本方面就将此计划调整为"南汪北吴"计划,妄图由汪精卫主政、吴佩孚主军,主导"和平运动",建立统一的伪政府。日本方面组织多种力量向吴佩孚轮番"劝进",都被吴佩孚婉言谢绝。汪精卫从南京来到北平,亲自出马,希望说服吴佩孚,但是吴佩孚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其会面。学界对于"吴佩孚工作"中的吴汪交涉的过程研究较少,本文从双方往来函电入手,试图论述吴佩孚与汪精卫交涉的主要过程,并对吴佩孚的民族立场做一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5.
吴佩孚其人,以高自标榜而著名,不论是他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总是骄矜高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吴佩孚高自标榜的口号是他的“三不”,其具体内容是:“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依当时的观念“不聿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后来他把这一思想溶入  相似文献   

6.
本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实现其“以华制华“的阴谋,日寇企图找到既有声望又有一定势力的头面人物来充当日本在华的总傀儡,并对吴佩孚进行了多方拉拢和利诱,吴佩孚对此则始终坚持原则,拒当汉奸傀儡.吴佩孚作为旧军人的最后一个典型,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品质和气节是值得称赞的.  相似文献   

8.
吴佩孚与家人。右起:吴道时(吴佩孚之子)。吴佩孚,吴运乾(吴佩孚长孙)。吴运坤(吴佩孚次孙)。张佩兰(吴佩孚夫人)。张宝珍(张佩兰内侄女).张义先(吴道时夫人)。 北平吴子玉先生家属礼鉴:顷闻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竞致不起,噩耗传来,殊小燕子盖新房@孙加祯 @张长松~~  相似文献   

9.
茉莉花     
吴佩孚与家人。右起:吴道时(吴佩孚之子)。吴佩孚,吴运乾(吴佩孚长孙)。吴运坤(吴佩孚次孙)。张佩兰(吴佩孚夫人)。张宝珍(张佩兰内侄女).张义先(吴道时夫人)。 北平吴子玉先生家属礼鉴:顷闻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竞致不起,噩耗传来,殊茉莉花@荃田 @同昌 @李嘉评~~  相似文献   

10.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为实现其“武力统一”中国和抵御外侮、收回国土的梦想,在洛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扩军练兵活动。洛阳练兵集中体现了吴佩孚的军事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练兵的目的却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对吴佩孚家世、家族有关问题的研究,始终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依据新近发现的《登州吴氏族谱》,参照有关档案史料、地方史志等,纠正了长期以来关于吴佩孚家庭成员姓氏、生卒等问题的错讹,阐述其家世及家族成员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吴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党纷争,乱世之秋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军阀,其中不乏草莽、军人武夫,而唯独吴佩孚被冠以"儒帅""儒将""草莽间的儒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儒家文化作为其精神主轴贯穿始终。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彰显了儒家文化蕴涵的强劲的社会关怀。儒家文化在吴佩孚身上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尤其是誓死不屈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成为其一生最耀眼的亮点。然而,吴佩孚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规范和儒家学说的范畴,致使其未能与时同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的发展”一节中 ,有这样一段叙述 :“由于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即先集中北上 ,扫除吴佩孚的势力 ;再挥戈东进 ,围歼孙传芳的兵力。”由此可见 ,北伐战争的胜利 ,是以摧毁旧的军阀体系为基础的。但对于三大军阀的结局 ,除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众所周知外 ,吴佩孚、孙传芳之死 ,恐怕多数学生难以知晓。其实 ,他们俩人并非在战争中被击毙的。在北伐之后 ,吴佩孚深感杀人如麻、罪孽深重 ,曾一度埋名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六年一九二六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分北、中、东三路进军,(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最大的有三股势力:北方有奉系张作霖;中原有直系吴佩孚;长江下游东南沿海有孙传芳,号称江、浙、闽、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所向披靡,挺进迅速,十月十日玫下武昌,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孙传芳军队在江西屡战屡败.  相似文献   

16.
1922年五六月间,李大钊通过白坚武、孙丹林向直系军阀吴佩孚游说,使其通过“保护劳工”等四大政策,并应交通总长高恩洪之请,为其精选六名铁路密查员,分派到陇海、京奉、京绥、正太、京汉、津浦等六条铁路,帮助其检举交通系的营私舞弊,以铲除交通系在铁路上的影响,帮助吴佩孚控制铁路经济脉搏。这六名铁路密查员实际是我党的铁路特派员,为开展工人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党初期,中共的统战工作明显地印上了共产国际的印记。苏俄在十分革命后的对华政策中,在协助中共建党的同时,积极寻求同中国其他势力建立关系,首先是孙中山,而后是吴佩孚,最后又是孙中山。这种政策的变化必须对中共与吴佩孚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中共与吴佩孚关系的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18.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乱世之秋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军阀,他们多系赳赳武夫,唯吴佩孚素以"儒帅"、"儒将"、"秀才军阀"、"学者军阀"冠之。因此,关于吴佩孚的研究成为民国人物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十年来有关吴佩孚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新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更趋多样化、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9.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昊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20.
有人称吴佩孚的直鲁豫三省廵阅使署为北洋的太上政府,白坚武曾任吴的政务处长,也就是太上政府的国务总理。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之后,白武坚不服输,认为是南蛮子征服了北方人。以日本军国主义者为同志,要报仇雪恨,终于沦为汉奸,被冯玉祥枪决,落得个可耻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