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谢良才 《职教通讯》2019,(11):39-47
绿色职业教育强调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为推动这一目标的达成,职业院校教师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和相关职业知识技能贯彻到职业教育教学中。为此,有必要强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绿色色彩。职教教师培训绿色化转型包括培训目标的绿色化、培训内容的绿色化、培训条件的绿色化以及培训形式的绿色化。职教教师培训绿色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相关指标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通过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以帮助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的职业教育理念.人格本位、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理念同属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的范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概念不统一、教育资源缺乏以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强势压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是国家行为,是为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的重要手段。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存在认识不到位、目标偏失、指标单一、客体唯一等问题。系统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应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导向、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指导作用和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建立分级监测体系、加强监测体系的开放性与监测的透明化。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促进职业院校自觉加强质量建设;建立实施县市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凝聚办学合力;推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完善并创新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  相似文献   

4.
浅议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课程教学改革;引领了以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团队;完善了各类实训基地建设。但现在的技能大赛热已经走向极端化,使技能大赛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发展相脱离,成为大部分职业院校争名夺利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没有起到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借鉴经济管理中的倒逼理论,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在教学方式、实训条件、评价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对职业院校产生倒逼效应,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技能大赛引发倒逼机制,逼使职业院校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起步晚但发展快,职业院校学生多次在国际技能大赛上获得金牌,显示出极强的竞争优势。通过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对比研究,可以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培养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南教育》2010,(7):4-6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被誉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每年六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会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已经举办了四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平台和职业院校学生事业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比赛设备的选用取向,将会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及学校的建设工作,受到参赛学校和参赛选手的广泛关注。关于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选择,存在普适性与先进性、唯一确定与多重选择、动态和稳定等选择取向的对立,其目的是如何做到技能竞赛专用设备与学校教学设备的和谐与统一。同时,技能竞赛比赛设备应服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实训基地设备要服务于技能竞赛设备,以共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是衡量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的重要方法之一。技能大赛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刻意追求荣誉、为大赛而作为的职业教育违背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初衷,易陷尴尬境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坚持"学校组织、行业支持、政府协调"的运作原则,方可达到预期目的。重视技能大赛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宣传引导是提升技能大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高素质”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品质,同时也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题是“学做人”,它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体现了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走向。人文精神培养要融合到职教改革中进行,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的关系,要按职教改革思路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途径,包括“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基于社会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基于实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有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招生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得失,应从顶层设计、规范办学,正确定位、各司其职,改革招生、促进教改,兼顾利益、共同发展,稳定规模、注重内涵等五个方面着手,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在基础教育中价值观教育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强调认真、合作、创新、诚信、大局观念与进取精神。其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包括:开设以"想——感受——行动"为特点的价值观教育课程,或通过专业课程渗透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职业教育产业性凸显以及市场化原则作用下,职教办学机构应成为“企业性单位”,其管理必然要由“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式经营”,并形成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职教经营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职教经济自身经营管理体系构建和职教与普教关系处理两个方面,前者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模式,后者分为分置隔绝型和互通立交型两种类型。职教经营方式主要有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组建教育实业集团、校企合作等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影响课程衔接的因素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制度等方面。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材选择不合理。优化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途径为: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避免重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要体现层次性、适应性、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建设高教强省必然要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保证招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应从加大投资力度、改革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督评估制度等方面来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其1998-2019年所收录的篇名包含“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检索词的3290篇CSSCI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较多,但还没有形成具有高影响力的关联性研究团体;目前虽已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36个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三个方面;最新的研究前沿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职业院校发展,这两个前沿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突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职体育是终身体育实施的基础和重点,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能有效促进高职生在礼仪、意志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培养高职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它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职业技术类院校陆续将德国等国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实的诸多因素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通过对两国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及传统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试图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职教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几大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角度谋划和推进;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趋于"主导作用";办学形式更加灵活、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基于这种视角提出了加强我国高职教育的对策: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和布局;强化校企深层合作、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加强社会培训和鉴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利用科学先进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国内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法律、职业继续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终身化、师资培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