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句,包括俗语、谚语、成语、俚语和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但由于地域、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文章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习语,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宜宁  应巧雅 《文教资料》2006,(36):176-177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阐述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书恒 《考试周刊》2010,(55):41-43
语言反映文化,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集中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特点。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有助于从根源上把握英汉习语文化的差异,从而找到英汉习语翻译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4.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习语是各自民族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承者,通过对英汉五大典型习语语义的对比分析,全面掌握英汉习语的微妙,对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共存和互补,避免望文生义,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包含着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共性、相似性与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包含大量习语。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在语义上有其特殊性。分析了英汉习语的语义关系,并探究形成语义关系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许秀锋 《考试周刊》2013,(16):23-2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其次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雪 《海外英语》2011,(4):176-180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生动形象的习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都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对比分析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本文就前人研究的基础进一步从英汉习语的概念基础和习语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方面对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习语的概念基础与语言表达之间存在一致与不一致的现象,英汉习语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英汉习语中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9.
冯保玲 《考试周刊》2009,(44):38-39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在比较与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异同基础上。就英汉习语互译的常用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历史悠久、寓意丰富的语言结晶。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要做翻译不仅要译出源语的形象和喻义,还要译出其文化特色。本文从历史背景、地域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异同,提出翻译英汉习语要忠实于原习语的基本意义,又要尽可能的反映原习语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语境下正确译出原习语的褒贬意义,由此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翻译活动繁荣的今天,中国无论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还是在翻译教学中,都没有给纯翻译理论以应有的重要地位.纯翻译理论优于特色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理论.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发展来看,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展纯翻译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2.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试图揭示人类文化演变、传承规律的一种新理论。翻译模因论把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翻译理论的进化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通过介绍翻译模因论的视角下翻译的定义、翻译与非翻译的界定以及翻译规范与翻译关系,诠释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模因论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声思维实验,对22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翻译策略及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译汉所用策略多于汉译英,且学生之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学生汉译英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但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职业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较多关注个别词语、语言表层信息转换等,没有认识到译文语篇性构建及翻译目的性和交际本质等。因此,翻译教学要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渡,从语言转换向交际互动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转身。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15.
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目的理论下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分析了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在纪实翻译策略下,歇后语的英译可分为直译和直译加注释;在工具翻译策略下,可分为套译和意译。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译界对“翻译”的指称争议较大,究其根源在于该词内涵丰富、外延包容。本文反思了翻译界对翻译一词的使用,从语义、翻译本体、翻译研究本体、翻译学科和翻译研究走向五个层面澄清了翻译领域对于翻译范畴的模糊认识,对争议较大的翻译本体和翻译研究本体给出了重新的界定,对翻译学科的已有定位进行了新的审视,对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予以了剖析,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陆秀英  周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2-124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