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文学史中争议颇多的复杂典型。本文从创作主体意识的角度,发掘这一形象内蕴及其对于肖洛霍夫创作发展的重要意义。葛利高里形象在作者创作史上是新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从表现“人的魅力”这一主旨出发,展示了主人公不断为自身设立矛盾、追求自我实现的伟大生命运动。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性格中的动摇、迷惘并不是其悲剧命运中否定的因素,而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进步。作者站在人类学美学的高度,肯定了葛利高里积极追求的精神和人格的崇高美,因为这种追求是人向命运的挑战,它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 葛利高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作者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产物,他为肖洛霍夫创作开辟了一条以“表现人的魅力”为主旨的新的创作轨道,标志着作者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和深化,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历史命运进行哲学概括的价值论思想,为作者树立了一座悲剧史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学作为学与历史的联系体,同时承担着历史的沉重职责,飞扬着学的浪漫幻想。这决定了历史题材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也决定了这一学创作需要接受历史和学双重的审定。当前的历史题材学创作在这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缺陷,而最内在的问题是历史深度意识的普遍匮乏。  相似文献   

4.
海登·怀特说过:"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总是着手分析他们文化历史中的精神创伤性质的事件."文学家也可作如是观.作家不仅再现历史,同时在审视、反思和评判历史,这种审视、反思和评判隐藏了预断所处时代兴衰存亡的重大企图.许多时候,作家的审视、反思和评判是不容乐观的,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关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主旨,他自己曾经说过,"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主意".可以说这正体现了他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决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时代,直面人生,对重大问题给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良心呼吁.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博通今古、趣涉四方,在进行散文创作时,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将自己的史学观、对历史的理解、以及由此缘发地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在其史著洋溢着文学散文之美的同时,使其文学散文创作富于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从而更加焕发出别样的姿彩。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史学修养使欧阳修的散文带上了浓郁的史学色彩,这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不同散文文体的写作及风貌。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创作《史记》,既不像一般思想家那样通过立言进行思辨,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仅仅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他是要通过"一家之言"表达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探求社会历史的更替规律。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科学意识入手,认识太史公的创作精神,包括家学渊源、创作宗旨、创作态度及原则等。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创作《史记》,既不像一般思想家那样通过立言进行思辨,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仅仅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他是要通过"一家之言"表达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探求社会历史的更替规律。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科学意识入手,认识太史公的创作精神,包括家学渊源、创作宗旨、创作态度及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也有自己的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他对贫困救助的界定、救助的目的和动力的来源等论述,指出其贫困救助主旨是为他"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根本服务的,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路德的救助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致力于小品文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散文集中,以故乡风物、民间信仰为描写对象的民俗学散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民俗散文,在保持了小品文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特点:抄书与讲究趣味性.在确定了散文主旨后,依据自己追求趣味的审美原则,周作人一方面选取具有生活情趣、民间情味以及知识趣味的题材,一方面深入到文化、人类、历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大段摘抄他人原著,这使他的民俗散文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石英是一位具有探索意识的散文家,对散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他回避正面抒情,表现出捕捉细节的出色能力。其游记作品既描述风物,又关注历史,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同时代作家陆续创作活力之后,石英以自己对散文艺术的钟情与执着,仍旧保有鲜活的创作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被人们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早在少年时期,就写下了这样豪迈的诗句:“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这不仅是他毕生创作的主旨,也是他正直性格乃至全部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13.
"二拍"是明代不健全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凌初创作"二拍"动机的牟利性。主旨的投合性、追求的革新性等特点,决定了"二拍"创作的市场经济意识。尽管"二拍"的创作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从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在价值追求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张同俭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65-67,74
谈歌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家园笔记》是由他多年创作的若干短篇笔记小说撮录连缀而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历史与现实穿插交织的 手法,借历史来观照反思针砭现实,启发当代人去寻找丢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金冲及先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从晚清政治、思想、文化史到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涉猎范围涵盖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到八十年代对中共党史的研究,金先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当代人是可以研究好当代史的。但他时刻提醒着自己,当代人毕竟还有他的“时代局限性”,这是客观事实。许多重大历史课题,后人还会不断地去重新研究。在历史研究中,金先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不排斥吸收百余年来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和新成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非常重视这些方法和成果,简单地否定一切、排斥一切是错误的;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只能是阻碍自己的进步。如果对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加以排斥,那倒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相似文献   

16.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两岸学者对台湾的童话创作现状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并不约而同地看到台湾童话创作的“返祖”现象,也就是“回归意识”。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到过去,而是多维度、综合性的回归。台湾童话作家林世仁的作品从回归自然、精神返乡、恢复信仰三个角度体现出其“回归意识”的主旨。因此不难看出,童话最珍贵的价值便是停下来回望。这是对人文精神的召回,也是现代人对自身的辨认、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晚清作家苏曼殊以翻译和创作同时闻名于文坛,他并行涉足欧洲浪漫主义、印度文学和本国古典文学,让作品中不同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识得以交融。将自己与他人创作的前文本自然嵌入新的自创作品也是苏曼殊别出心裁的偏好。苏曼殊最负盛名之作以外的几首短诗体现了他的独具慧眼,他的译作与创作在语内交流的互文网络系统中具有互动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与反思。宋末遗民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这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的生命意识也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美。蒋词的成功也要归功于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在他的《竹山词》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十强,这是他多年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收获,也是云南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一个人和村庄》中,他以悲悯的情怀和真诚的姿态,密切关注着自己所生活、所热爱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他以自己的文字对城市、乡村,世俗物欲的扩张、人文精神的坚守等问题做出了思考。土地意识、留住乡愁、荒诞与苍凉是进入这部小说的重要关键词,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