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提供有条件的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实现了由拒绝到有条件接收的转变;第二次以提供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逐步由有条件接收向“同城待遇”转变,但义务教育后教育仍然是“一城两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以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促进流动儿童向上社会流动为目标,涵盖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政府有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分析了目前的“两为主”政策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接着在理论分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责任归属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两为主”政策出台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得以缓解,但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城镇化背景下,其困境表现为以流入地城市分类为特征的差异性新“症候”:“隐性”限制流动儿童入学,部分流动儿童返乡成为“留守儿童”;通过“购买民办学校服务”的形式回应“两为主”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被弱化;疲于完成“两为主”政策,挫伤流入地政府积极性,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形成如此困境的深层原因为:城镇化政策对教育政策的限制、财政政策对教育政策的负面影响。综合教育改革的视域则为摆脱当下困境提供了可行性思路:通过顶层设计理顺教育政策和城镇化政策的关系、调整财政政策使流入地政府的责权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4.
从"借读费"的取消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起点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借读费”的取消进一步推动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起点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各级政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均衡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健全的政策保障,能更好地推进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起点公平。  相似文献   

5.
吕少蓉 《教育导刊》2008,(12):27-29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新群体,其义务教育成为教育界的新问题、难问题。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限定是其接受教育的障碍之一。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湖北武昌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情况为例,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限定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流动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财政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儿童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等。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在于,要运用公共财政理论,进行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即提高财政拨款在义务教育总投入中的比重;各级政府合理分摊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教育财政的利用率,完善贫困流动儿童的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矛盾。美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和体系,以及所遵循的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对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是一项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基本权利,并具有可诉性。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在入学机会和受教育过程方面存在不平等,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而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在保护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方面存在缺陷,因而其权利存在缺损。为了有效保护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我国宪法应增加迁徙自由条款,实行宪法的司法化,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并在行政诉讼中增加能够保障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相关规定等。  相似文献   

9.
阮成武 《教育研究》2023,(4):94-105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其资源配置逻辑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政策有着复杂的相关性。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经由“本地逻辑”和“当地逻辑”向“属地逻辑”跃迁。教育资源配置的“属地逻辑”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重要突破,体现常住人口规模作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依据的分配正义,流动儿童在常住地平等参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及获得平等对待和尊严的承认正义。这三者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空间正义为突破口,承认正义为内涵延伸,生成各具价值规定性又相互交会的复合性教育正义。其教育正义的复合性意蕴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为此,需要通过教育主体责任和利益结构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系统性调整,形成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路径:依据县域常住人口规模及特点,加强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依据省域流动人口规模及特点,加强义务教育资源跨县区配置及省级统筹;依据跨省人口流动规模及空间分布,建立和完善基于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跨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该政策的推进出现了资源性短缺和执行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使不断增加的流动儿童对城市教育的需求与城市供给之间产生比较尖锐的矛盾,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陷入困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涉及多个执行主体,涉及多层次、多个利益群体和目标群体,这些政策相关者构成政策网络,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产生复杂影响。运用政策网络理论,通过政策网络视角和途径,分析政策执行网络主体间的及相互的依赖和冲突,客观展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政府以往强调教育,但只是片面地强调了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平等功能,以至如今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的问题。●教育制度的不公,突出表现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城市倾向”、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以及教育财政投资向“高等教育倾斜”。●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促使教师流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是中国义务教育庞大系统工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的稳定。制约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瓶颈是教育经费。应将流动儿童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纳入所在地的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设立国家专项资金,保证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实行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生均拨款制度”等措施,逐渐突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拥有大量流动儿童的城市政府,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教育之间,应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本文拟从教育公平理论、政策的示范性效应、可行性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作为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些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真正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对现有政策实行一定完善。  相似文献   

16.
周维  陶鹏 《教育探索》2022,(2):64-67
教师流动是促进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措施。近年来,全国各地针对教师流动政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区管校聘”制度作为一种教师流动政策,存在教师的流动意愿不足、流动教师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教师流动政策评价不高等问题。从完善政策体系、明确主体权责和提升政策认同等方面提高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效果,对促进地区教育均等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拥有大量流动儿童的城市政府,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教育之间,应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本文拟从教育公平理论、政策的示范性效应、可行性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中一直以来是一个投资"盲点"。为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财政问题,需采取改变义务教育拨款方式,实施"教育券"制度;实行以流动儿童基础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引进政府采购模式,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引入民间资本,弥补教育财政投入经费的不足等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动儿童教育经费使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入地政府、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等多元主体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格局导致现有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明显不足、义务教育相关主体间的利益难以真正平衡。要顺利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必须以制度公正为原则,综合权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弱势人群进行补偿或适用逆向歧视策略才能帮助流动儿童获取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0.
以流入地政府投入为主,对公办中小学校进行补贴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政策在实施中遭受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甚至流动儿童家长的抵制和漠视,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目标难以实现。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原理和我国财税体制的现实特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经费由中央与流入地政府共担、财政直补流动儿童"的机制,切实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有由公共财政保障的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