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体)"这句话多次出现,几乎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索绪尔语言学上的主要观点。反对观点认为索绪尔只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笔者认为索绪尔这句话是正确的,索绪尔所说的形式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质也并非仅仅只是语言的意义。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体)"。  相似文献   

2.
语法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对英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统一的。学习语法并不只是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性,语法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资源。语言的形式(词汇-语法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与其表意功能紧密相关的。语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语法的表意功能,而不是语法的表面形式。  相似文献   

3.
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语言就是意义本身。作为意义本身的语言指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而不是字典辞书中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理论观点,广大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有必要自觉站在语言本体论的视角去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语言使理解成为可能。语言不是派生的和次要的,它乃是人存在的前提,语言不仅是师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师生心灵交往的意义所在。语言是师生存在的证明。语义可以指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指话语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范畴。“语言”中蕴含意义,“言语”中也蕴含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是语言最重要的识别特征之一。然而,语言的任意性不是绝对的。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存在关联。语言的约定俗成和任意性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无限可能性。而理据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必备条件,理据性可以帮助学习者探寻语言发展的重要规律。尤其是构词理据的探究可令枯燥的词汇记忆变成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6.
语言即内容     
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7.
语言翻译是翻译语言还是传递意思 ,至今仍是个有关翻译目的争论不休和有待决择的问题。由词、短语、语法和句子所构成的语言虽具有一定的形式意义和字面意义 ,但这些意义不是翻译的全部 ,而仅仅是翻译的一部分。翻译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由语言所陈述的内容 ,即翻译是把语言转变成思维 ,将思维转变成言语的知识以表达出文献的真实意义 ,或说话者和作者的欲说之言。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数习语采用比喻形象,喻事明理,是一门形象化语言。习语意义并不是其所构成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字面意义引申出来的隐喻意义。因此,习语语言表现力在于其深层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根据语用翻译观点,语用效果等值翻译是传达习语隐喻意义的一条重要准则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 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社会互动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等是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知识和意义具有主观性,因为知识和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而是个体主动建构的。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语言意义是个人对语言在使用中的能动理解和诠释,从而也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0.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杰弗里·利奇的《语义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意义对翻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所起的作用以及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与否会给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带来相应的变化.当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时,翻译是确定的,直译可达到"信""忠实"的标准;当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不一致时,即意义会受到自身结构和社会意识历史的影响发生很大变化,意译是较佳的方法,这时可采用翻译的一些软标准,如: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译文的普遍可接受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12.
词语的语用意义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翻译的准确性在于把握其语用意义跨文化语言间词汇语用意义对语用等效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四字格结构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四字格俯拾即是,按照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其英译应以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依据,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6.
整合理论是运用心理空间这一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理论框架,为解释语言活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动态的阐释。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形态语言间意义流动的特殊语言使用活动,其与认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意义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杨卫红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5-127
汉语成语作为从汉语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成分,是汉语的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成语一般具有形象和喻义的双重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当要求在形象和喻义之间做出选择时,成语翻译应重其喻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全其形象和喻义。惟此,才能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汉语成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琼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60-63,78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谢全文 《海外英语》2012,(17):167-168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意义传递,故原语语言意义和目的语语言意义是否对等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语言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从属于符号系统,该文旨在运用符号学理论的意义构成维度来分析翻译中意义传递的缺失现象与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