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第一单元材料和主旨题目一:我的初一生活审题及写作指导:从整体看题目,这是要求写一篇反映学校生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题眼(即中心词)是“生活”,题眼前面有两个限制词语:写谁?“我”,第一人称。写什么时候的事惰?“初一”的生活。显然,这里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的穿衣吃饭,而是要求同学们回忆校园里的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对于初一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生说:“初一生活是神秘的。”高中生说:“初一生活是值得回忆的。”我说:“初一生活是忙碌的,并且也是快乐的。就像一句话:‘累并快乐着!’”进入初中,迎接我的是一大堆新鲜事物。初一的课程和小学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像政治、地理、历史、生物这些都是在小学时没有的。我为又能学到这么多的知识而感到高兴,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的作业。为了不让我被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压倒,我改变了作息时间,取消了小学时每天的“必备课”——上网。让自己每天都处在枕戈待旦的状态,虽然一开始很不适应,但不久我便…  相似文献   

3.
朋友     
1.我的初一生活2.朋友2.朋友(原人教版)提示: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写文章时材料和中心要保持一致,并且要设法安排好所拥有的材料。第一个题目要求写初一的生活、身边所发生的事。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都与小学时有所不同,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事写清楚,写得有意义呢?首先要明确中心,古人讲“意在笔先”,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前先要确定好中心。其次,要围绕你所确定的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时要学会取舍,分清轻重。选材一定要切合实际,切入口要小,切勿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力争做到“以小见大”。第二个题目是个老题目,写这类作文,材料…  相似文献   

4.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说明“蚕”和“丝”的。一般是用“蚕”和“丝”作题目,但这里却借用了一句唐诗,这便增添了文章的光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七律诗的一句。诗的颔联是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借物喻人,说明对爱情之忠贞的。其中“丝”和“思”谐音,说明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但这里却是用了本意,表明了“蚕”和“丝”的关系也表达了对“蚕”儿一生到死为人类造福的歌颂,用这句诗作题目,引人入胜,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题目一 :有一首题为“话”的诗是这样写的 :有人说话一离唇就失去生命我却说正在那一瞬它开始诞生阅读以上材料 ,根据你的理解 ,选择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这是一供料作文 ,学生读这则材料 ,理解的角度会很多 ,可以多侧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训练 ,可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评说事理的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知为人处世的道理。【思路设计一】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引出“沉默是金”的认识。“话”在什么时候该说 ,什么情况下不能“离唇” ,小的方面 ,像对一件事该不该作出评价 ,能…  相似文献   

6.
1.《问路》“问路”这个题目如果是初一同学来写,写字面上的问路之事即可。而作为高中同学,则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问路”可以虚写。其一是做意义上的生发,将“问路”生发为人生选择、社会发展时的“问路”。或记叙自己。问路”的经历,或宣泄导致自己不得不“问路”的内心苦闷。  相似文献   

7.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在《书·舜典》中叫“元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般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相似文献   

8.
开学第二周,初一(7)班要召开第一个主题班会了。班会主题是韩老师和班委会的成员们一起商量的——“跟不良行为说再见”。班长妞妞早把题目布置下去,还要求同学们收集自己看到的不良行为。记得特别清楚,那天,妞妞话音未落,李刚就接了话茬:“不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摹写西湖春色的名篇。从教学的角度看,这首诗写景抒情,明白如话,学生阅读、理解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教学中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呢?当然不是。据我看,可针对学生作文每每扣不住题目的毛病,侧重引导学生在题目与诗的关系上探究一番。教学似可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讨论: 一、这首诗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这个题目,诗中应写些什么? 参考提示:钱塘湖即西湖,这是明示地点。“春”是交待时令。“行”是关键。古诗题末标“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名  相似文献   

10.
[文题] 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可以“哆唻咪”为题目,也可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2)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  相似文献   

11.
初一那年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早已忘了题目,但是还记得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因为你.我看见了自己。”当时很多班的语文老师都在自己班上读了这篇文章,因此自己也有了些小名气。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从习见习闻的民俗生活中发掘出具有社会主旋律的主题,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憧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堪称代表作之一。作为素有“矫世变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和强调诗文“务为有补于时”的文学家。作者选取了老百姓过春节的典型素材,抓住了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不仅充分表现了春节的欢乐之情,而且寄寓了他推行新政的乐观情绪,对万象更新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诗题“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春节。元,有第一、开始的意思。诗中写了四景,其中…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初一年级同学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是“烦恼排行榜”。有接近20%的同学.把“父母总是把我和其他孩子比较”放在榜首。与朋友一起聊天,当说到孩子时,很少有朋友谈孩子的特点与进步;时常听到的。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5.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16.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懂得题目的意思。如学习《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首先理解诗题:送,送别;少府,官名;之,往、去或上任;蜀州,蜀地。连在一起,题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颇多感伤。只有从16岁到21岁,是他一生中较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诗  相似文献   

18.
幼女写诗     
一天,9岁的女儿突然宣布:我要写诗了。我曾多次劝她学写日记而屡遭拒绝,今日我好生纳闷。原来女儿班上有一个同学在《山东少年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上进心挺强的女儿,发誓自己的作品也上报。果然,几天后,我下班一进门,女儿就兴高采烈地递过一张纸:“妈,看我写的诗。”我接过一瞧,诗的题目是:夏晓,题目右边写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章题目则是文章中心的窗户,所以,在高考作文批阅过程中,阅卷老师特别注意作文的题目。200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星星雷抒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在作文批阅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唐朝山水诗人王维写了一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的诗,题目是《送梓州李使君》,诗中四句,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