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人骆宾王文集,历代版本繁芜乖讹,清人陈熙晋主要参考骆集《文苑英华》本、宋蜀本、明万历颜文选本以及其他诸家本子,将其重编、辑佚、校勘、注释,成《骆临海集笺注》一书。陈氏所用之校本,主要以《文苑英华》所收骆集校宋本通校其集,是其整理骆集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苑英华》其诗歌类分依据不一,但总体而言仍以文化观照为主。《文苑英华》诗歌类分排序明显受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其选诗分类崇尚"雅正"之作,是宋初文化现象的影像。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文苑英华》这部文学选集是“网罗放佚”的非选本总集,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形成与周必大“全卷录入”说有关,也与《文苑英华》体例特征、时代文学审美观的差异和前代诸多文集散佚有关。这种误解会导致强化《文苑英华》文献价值,忽略其选本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是古代民歌中的名篇,全诗风格明朗爽利,质朴刚健,又不失浪漫情怀。该诗已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但是,教材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却有点问题。首先,此句诗有异文。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作:"愿池(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辑为:"愿借明驼千里脚,送儿还故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作:"愿得鸣(一作借鸣)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宋孙洙《古文苑》  相似文献   

6.
明李宾所编《八代文钞》之《李遐叔文抄》将《厨院新池记》一文归于李华名下,四库馆臣编纂《四库全书》时,所辑李华集亦有《厨院新池记》一文,而最早记载此文的《文苑英华》却将作者题为李玄卿。《厨院新池记》的作者既非李玄卿,亦非李华,而是李幼卿。《文苑英华》所题李玄卿为李幼卿之形讹。  相似文献   

7.
李白《草书歌行》诗的真伪问题石云涛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所收《草书歌行》诗是否李白作品,北宋以来屡有异议。虽曾有人欲加肯定,但因论证不足,未能为人接受。197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有笔如山墨作溪》一文,提到李白此诗。同年5月28日又发表常林...  相似文献   

8.
《全唐诗·柳宗元卷》里诗题含"柳州"二字的有七首。将它们与《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品汇》《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里所录诗比勘,发现异文若干。文章从名物制度、史地沿革、文字演变、声韵发展等方面,对异文处进行了深入考究。  相似文献   

9.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历来入选各类唐诗版本皆注明另一诗题,即《陪侍郎叔华登楼歌》,此题名见于宋人所辑《文苑英华》,诗中内容亦稍有不同。然而教材注释中并未指出这一点,其配套的教参所摭取的简析亦有舛误之处。笔者不惴简陋,也来谈谈对此诗的理解。到底此诗是李白与族叔李云的饯别之作,还是与族叔李华的游宴之作?不少研究专家认同于后者。先看李云其人,新旧唐书皆无其传略,郁贤皓考诸《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云:"道王房有道孝王元庆曾孙名云,乃敷城郡公李诞孙,右千牛将军李岑子。李云嗣敷城郡  相似文献   

10.
二、无名氏诗误入作家诗集 前述诸例,殆属作家诗误入无名氏集,即在采辑无名氏诗时,因失于鉴别,往往误收作家诗入无名氏集中。反之,在采辑作家佚诗时,又往往出现误收无名氏诗的现象,即常常将无名氏诗误收进作家诗集内。此例亦不少见,尤以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以及其他类编诗的总集本或选集本中辑佚作家诗时,或有兼收后题缺名者为常见。 《全唐诗》卷七八七无名氏集三载《秋日悬清光》,又重见《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集中,题作《赋得秋日悬清光》。检《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省试”卷载此诗,题下缺  相似文献   

11.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该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但单从诗中意象、地名、异文等角度出发分析,就是一首情感简单的送别诗。若以"知人论世"批评方法为依托,通过文献考索,明确诗歌创作时间,补足李、王二人交游史,以此作为理解该诗的情感基础,再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对此诗中李白寄与友人缠绵深挚的复杂情感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Z3):81
正(2011年11月~2012年1月)1.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栏目:"文苑")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所以除了要写得好,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相似文献   

13.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 一、题目 许浑名作《咸阳城东楼》为晚唐怀古诗中杰出之篇.然其题目却有不同说法.《全唐诗》卷五三三《丁卯集》作《咸阳城东楼》,《文苑英华》卷三一三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一般选本据《丁卯集》命题. 关于诗题,周汝昌先生有一说法:"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相似文献   

14.
杨欣华 《文教资料》2012,(26):78-80
《文苑英华》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选录了箫良纥唐五代作品共一千卷。其中赋一共有一千五百多首,而唐赋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可见,《文苑英华》将唐赋的基本面面貌保存下来了,而且《文苑英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唐代文学作品的态度,本文立足于讨论宋人对于唐赋的态度及隐藏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无名氏诗,原散见于各类文献,如唐人、宋人的笔记、诗话以及唐人总集或选集本中,顾陶在宣宗大中十年(856)编辑的《唐诗类选》①已著录“不知名氏”诗,至五代(?)开始搜采汇辑,以“无名氏”立目载入所编《才调集》。(?)采辑唐无名氏诗经筛选,录出五十首,置《杂词》十三首於卷二末,另三十七首载入卷一○末,这就是唐无名氏诗第一家集本。到了南宋时期,又将此五十首并溢五首附于后,以《无名氏集》单行本刊印,清人江标景刊南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小集》把《无名氏集》编入第四十九家。宋人编纂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因系类编,都未以“无名氏”立目,所收无名氏诗,均以题下缺名的方式载入,即“缺名”或“佚名”诗,散见于两书的各卷中。今据中  相似文献   

16.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九月,命李叻、危蒙、徐钻、宋白等十七人,总阅前代文章,采撮精要,编为一书。后以防、蒙等相继外任,又命苏易简、王肺、范呆与宋白等续修,至雍熙(也是太宗年号)三年(九八六)十二月完成,取名《文苑英华力。凡一千卷,又目录五十卷。其中诗一百八十卷,为杨徽之所编,这是因为徽之擅长诗歌的缘故。《文苑英华》是宋代有名的"四大书"之一,是上续《文选》的。《文选》止于梁初,它即起于梁末,时  相似文献   

17.
刘芳 《现代语文》2006,(5):38-38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文苑英华》选入“歌行·楼台宫阁类”,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现可确认,后题是此诗的原题。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自山东南下宣城(今安徽宣城),巧遇族叔监察御史李华,与之登上六朝南齐诗人谢眺在此任太守时所筑大高楼,饮酒观景,纵观诗文。事后李白作了这首七言歌行。一、直抒胸臆,内涵丰富李华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一个秉性耿直、颇有作为的良吏,且善属文,各高一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这对于被逐出京师以来耳濡目染奸臣当道的丑行、身受颠沛流落之苦的李白,自不能仅仅用“知己”二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20.
《文苑英华》中对歌行的编录,继承了中唐元稹、白居易的"歌行"观念,其中收录白居易、杜甫、韦应物等人的歌行作品较多。之所以将"歌行"独立成类,是编录官参考唐人文集而来,因为在中晚唐诗人的观念中,歌行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无可否认《文苑英华》在编录歌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原因在于编书时间仓促、唐宋人文体观念模糊及受政治影响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