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濂溪辨     
关于周敦颐命名濂溪的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清廉"说,认为"濂溪"是先生以"清廉"自况而取的名字。一是以朱熹、张栻为代表的"思乡"说,认为"濂溪"实先生故里之本号,先生晚居庐阜,因名其溪,以示不忘其本之意。八百多年来,"思乡"说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但它不符合周敦颐的实际和当时的现实,存在诸多疑点,寓清廉之意命名濂溪才是周敦颐的本来用心。  相似文献   

2.
论宋荦的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荦为清初“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中开府江南,与王士禛主持南北风雅,声名卓著。宋荦的诗学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漫堂说诗》中,其论诗追源溯流,与明末清初反思复古的思潮相一致。历来论者多认为宋荦为宗宋一派,事实上宋荦兼采唐宋,而以唐人为旨归,“宋诗派”之说未为笃论。宋荦上承严羽“妙悟”说,昌言“悟诗”说,与王士禛之“神韵”说同出一源,对清初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4.
从宋荦第一部诗集《古竹圃稿》诞生至今,有关宋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酝酿期,低谷期与高潮期。就学者们有关宋荦的生平、著述、宦游、收藏、鉴赏等方面的记载与研究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揭示宋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和推动宋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康熙二十三年,三藩之乱甫定,康熙帝便致力于用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在此背景下,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余年,深得帝眷。宋荦为河南雪苑社“后六子”之一,雪苑诸人同江南复社文人一向往来频密。宋荦借助雪苑社侯方域、贾开宗等的江南人际网络,早年便在江南文人圈中积累了丰厚人脉。其任江苏巡抚期间,凭借早年积淀下的江南人脉,发挥自身工于诗文、淹通掌故、精通鉴藏的才华,笼络交好士人和同僚,和他们一起参与了江苏精英文化的重建,催促了当地文坛群体性的活跃,并最终为清廷意识形态大一统的计划所收编。作为清廷江南政策的执行者,宋荦的江南施政是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的缩影。中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介于士人和清廷之间,正是宋荦在康熙中晚期江南政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宋荦一生著作宏富。其自撰杂著十五种,编纂书籍六种,是诗人留的又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史学、文学、文献价值。对其系统考查,亦有利于对宋荦其人作整体估价。  相似文献   

7.
宋荦传论     
清初康熙朝名臣宋荦,一生通显,政治地位显赫,深受康熙帝信赖。学问淹博,雅好诗文,领袖清初文坛近二十年。其家富藏书,善刻书,精鉴藏.宋荦集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以及鉴赏家于一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我党对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做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梦"的重要依托。本文从传统文化价值视角挖掘"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根基和科学内涵,探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荦与王士禛康熙六年定交,前后交好四十余年,于诗文声名和仕途生涯皆相互倚重。康熙十六年王士禛刊刻宋荦等人诗为《十子诗略》,对其稍后主盟诗坛和宋荦诗名之振扬及台阁诗风显扬影响重大。王士禛自康熙十九年真正登顶诗坛后持诗界权柄二十余年,而宋荦自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四年先后为江右和江南诗坛宗盟。这一时期宋、王的交游,对诗坛盟权开始由台阁下移地方节府、清初诗风由遗民之节向清雅温厚演变和奖掖诗学后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词的创作和理论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清初的宋荦,在清代词坛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学创作大概以康熙十六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法北宋、尚婉约,后期师南宋、主醇雅。梳理宋荦词学的创作历程,探讨其词风转变的特点与原因,对全面认识清代词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康熙诗坛,宋荦尝一度与王渔洋并称诗坛盟主,声誉颇。然其诗史地位却难以从创作认知,而是主要体现于他对“江左十五子”诗歌集群的建设。“江左十五子”是考察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诗坛过渡的一个关键性诗歌群体,由他们与宋荦共同推扬的创作风气从正负两方面对清中叶诗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经陈迩冬先生校点,前不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洪氏评宋琬“毕竟后来才士少,诗名数到宋黄州。”其实是评宋荦而不是评宋琬。按琬、荦都是清前期的诗人,琬比荦年龄略大一些,故荦称琬为“玉叔兄”。因荦作过湖广黄州通判,文人们称他为“宋黄州”。其实,这在《诗话》的本文中就已说明这里评的是宋荦而不是宋琬。洪氏说.“康熙中叶,大僚中称诗者,王、宋齐名。宋开府江南,遂有《渔洋绵津合刻》”事。渔洋即康熙间主盟诗坛的王士祯,绵津即宋荦。同时,王的答宋诗就有“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句,只要稍加查对,就不难看出宋黄州就是宋荦。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不妨将二宋的简历略作介绍。《清史稿·宋荦传》载:宋荦,字牧仲,河南商邱人,权(按:即大学士家权)子。顺治四年,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年十四。康熙三年授湖广黄州通判。二十六年,迁山东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三十一年,调江苏巡抚(即开府江南)。四十四年,攫吏部尚书。五十三年卒,年八十。《清诗铎》说:荦号漫堂,以大臣子入宿卫。攫选通判,历官至吏部尚书。有《绵津山人诗集》。很明显,绵津山人即宋黄州。据最近出版的《听雨闲谈》记载,荦的著述还有《筠廊偶笔》。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又说他还有《筠廊二笔》。  相似文献   

13.
世居商丘的宋氏,是明清之际商丘的八大家之一,人才辈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钩沉了宋氏家族宋纁、宋权、宋荦三位杰出人物的史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腐败被国际社会称为"全球性灰色瘟疫"。如何预防控制职务犯罪,不断健全完善反腐败机制,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日本和新加坡是社会清廉程度较高的代表国家,其有效的反腐败机制在预防控制职务犯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立法、设立机构和完善措施几个方面向它们借鉴经验,取其精华,努力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目标,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防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广西玉林市"江岸村"苏氏第十六代孙苏宗经(1793-1864),是晚清道同年间最清廉的士人。出任广西地方教育官员时,苏宗经守道安贫,宦囊如洗,创造了宦海"空囊"的廉政新境。清末乱世,地方匪患猖獗,"囊空原不忧强盗",他因之而脱险;即便为太平军捕获,他依旧高歌"贫极还可贺"。这样一股"清风"气尚,既深深影响了同代的晚清人,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砥砺廉耻的活教材。同时,苏宗经问学不辍,史识独到,个人诗文、学术及其理念,载诸方册,亦是真实呈现晚清岭南地方精英经邦济世的好史料。  相似文献   

16.
当前,湖南正大力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从形成一校一策的清廉建设方案、建立一以贯之的常态工作机制、构建一严到底的监督检查体系、打造一校一品的清廉文化品牌等方面着手,探索形成既突出学校特色又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清廉建设路径,不断提升清廉建设成效,实现清廉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强 《高教论坛》2023,(6):57-59
进入新时代以来,建设清廉校园是高校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把牢清廉校园建设思想“总开关”、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完善“阳光晒权”制度,把牢高校清廉校园的政治方向。通过在宏观层面高校纪委精准落实监督执纪问责制度,在中观层面二级学院大力推进分层分级述责述廉制度,在微观层面班级进一步规范透明“小微权力”管理制度,提升高校清廉校园的治理能力。通过对高校清廉文化的传承发展、高校廉政文化的研发传播、高校学术清廉和导师清廉门风的涵养弘扬,完善清廉校园的文化传承路径,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风清气正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才情卓绝,热心接近人民。46岁时,被贬到湖北黄州,在一片名叫"东坡"的营地废墟筑室自居,躬耕自食。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62岁那年,他从广东惠州再次被贬到南海儋州三年后遇赦北归,一往一返,两次路经广西东部的南北流江一线,合计有四个月时光,留下了诸多诗文轶事,是广西桂东难得的一笔巨大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9.
《庄子》清廉思想提醒人们应从执着于“是非”转换为超越是非,由执着于“是非”的俗世人转换为超越是非的体道者。克服“是非”对纯朴自然本性之障迷,从而回返自然本性,顺任自然。这样人与自然就无物我扞格,而有和谐圆融之场境,这也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思考。人的清廉离不开超越是非,离开了超越是非,清廉就易受心知俗见的干扰;单纯强调清廉,而忽视超越是非的作用,清廉也不为清廉。《庄子》清廉思想,对于人们坚守自然本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干部清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官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官清正是众多士大夫的毕生追求,强调为官者要做到政治清醒、为政清廉、处事公正、一身正气。1.为官清醒,以民为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是历朝历代当政者的第一要务。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正是因为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因势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