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梁毅 《教育导刊》2002,(12):28-29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语文学科正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为此,我努力改变古板而又压抑人的创造潜能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和积极的求异思维,紧紧把握在听、说、读、写等常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大量思维能力训练的因素,展开系统有效的思维训练,以此作为实践创新教育理念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是一门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氛围,诱发创造个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提倡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  相似文献   

3.
石向英 《学周刊C版》2011,(5):151-15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的持续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阅读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探究、奇思妙想,发现创造,不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育本身就是人的创造物,集中地表现了人作为世间万物最高、最伟大的存在者所独具的创造性。因而,教育承担着创造的使命,而且只有创造,教育才能得以发展,才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国建 《现代语文》2011,(11):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里的“创新”和“实践”就是强调创造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创造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王宏 《中国教育学刊》2006,(7):68-68,78
一创造力及其个性特征 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潜能,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事实上,教育对人的潜能开发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语文学科正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为此,我努力改变古板而又压抑人的创造潜能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和积极的求异思维,紧紧把握在听、说、读、写等常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大量思维能力训练的因素,展开系统有效的思维训练,以此作为实践创新教育理念的一点尝试。一、形象思维训练——创新之本所谓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主体把外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语文科是最具有创新源泉,最需扩散思维的一门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吃透教材,讲究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他的核心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主阵地.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学习的重任.因此,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提醒人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定要实施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实施创新教育,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教第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的浪潮不断敲击着陈旧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必将给语文界带来崭新的面貌.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创新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时代呼唤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4.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意识,促进入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时代呼唤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正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课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宗旨;它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人本论、发现探究教育理论、内外因互动式教育理论和开发潜能教育理论等;它的突出标志是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划一呆板的旧形式,因而给人们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成为某方面的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语文教学正是为教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  相似文献   

17.
袁鹰 《教师》2009,(11)
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创造自由积极的想象氛围,利用语文课堂训练学生想象的潜能,让学生放开手脚想象、创新.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成为某方面的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语文教学正是为教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忽略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 ,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创新语文教学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一、导入创新 ,诱发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造的前提是兴趣。要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课就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 ,使知识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1.手段多样 ,直观诱发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育 ,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现语文素质教育质量如何的一个主要方面 ,因而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本学科特点及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 ;磨炼坚强的意志 ;训练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