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自沉”的个案充分证明:作为“近代美学之父”,在他身上凝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超越精神,故尔其“自沉”便具有了超常的哲学意味。死,对于王氏来说,并不意味着所谓的“殉葬”、“殉道”,而是生发为一种文化信仰、人格完成的象征;正是“死”,使王氏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美学焕发出不灭的光彩。文章对对王氏所醉心的“天才说”与“游戏说”予以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已70余年了.然对他死因的纷争却始终未停。本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封建传统化和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自身矛盾而又忧郁的性格。王国维是为“理性”而死的,是为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化观”而死的。他的死是“理性”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大陆学界对王国维美学的研究史,在80年代前,大体上是对《人间词话》的探讨史。叶嘉莹作为海外王学研究的佼佼者,其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重心仍落在王国维“境界”说上。故,若想对叶著作学术评估,其要点之一,当在分析叶氏“基准”说与王氏“境界”说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回眸上一个世纪之交,一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本主要研究王国维“古雅”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旨在突出王氏美学理论的思辩性、现代性特征,为建设中的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一代学术宗师王国维先生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以五十一岁的“知天命”之年而匆匆离开人间,对于他死的方式和原因,在当时即有种种说法.王国维生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吴宓的交往颇深,王自沉之后,陈、吴都有挽诗挽联吊祭,并对王之死的原因著文申述,他们的意见在当时与现今都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吴、陈、王相交至真,相知至深,但吴宓与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死因却作出不同的解释.吴宓主“殉清室”说,陈寅恪主“殉文化”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故居业经修复,还原旧貌。诗人雷抒雁却提醒我说:“‘王国维故居’者,王国维新居也!”我还是来了,毕竟这块地下埋着王氏的根。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国维“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阐释异说纷呈,存在严重分歧,并形成迥然有异的两个意见派别。一派认定,有我之境的特征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另一派则主张用“观我”和“意余于境”来概括该境界的特征。前者立足点局囿于王氏对有我之境的个别提法,失之浮浅,但其忠实于文本的研究态度及试图沟通王氏有关诸说的努力有值得肯定之处;后者探到了王氏“有我之境”理论话语的深层意向,却规避对其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说加以辨析,因而留下一处思维上的盲区。要获致对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科学理解,需要把问题置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整体联系之中,全面考察、综合分析王氏关于有我之境的各种言论,对上述两派的研究思路予以批判性的整合,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王国维的死因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总结各家各派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有利于对王国维学术成就和死因做出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年曾积极宣传西方思想文化.1907年,得罗振玉推荐入仕清廷,从此便转向宣传中国封建政治、道德文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罗振玉避居日本,矢志做大清遗民.1916年,自日本回沪,与遗老往来,时时议论复辟事.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王国维闻讯很兴奋.未几,复辟失败,王国维顿时心灰意冷,他在7月14日致罗振玉的信中说:“此次之变,段、冯、梁(启超)三人实为无恶……人心险诈,乃至天理尽绝.”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3.
清朝已被推翻十余年了.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讲坛上,那位精通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的王国维仍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衫,留着辫子。当他拖着这条灰色的辫子沉入昆明湖后,象他的谜一般死因一样,这辫子的意味也让后人有了种种推测。一种意见认为,王国维的辫子是他鸣高立异的表现,顾颌刚《悼王静安先生》一文中就是这么说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留辫子只是一种形式,精神上并没有辫子。这一说可能是王氏之友为其所作的委曲解说之辞。日本学者则认为王国维的辫子是其信念、节义、幽愤的象征。前几年,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关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死因的几种臆测,接着对他留给后世的中国文论思想中“独立”说、“慰藉”说、“天才”说、“古雅”说和“意境”说五个要点进行阐述,最后指出他的文论思想开辟了中国文论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语文美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美育的理想境界历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唐代王昌龄提出的诗的“三境”说,经宋元到明清的学者的研究,发展到晚清学者王国维集其大成。王氏创立了诗的境界理论,这一理论对当今的语文美育的理想境界的创设,疑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势力之欲”是王国维在他的许多章中反复并加以阐释的重要概念,但是,在对王国维的思想研究中,“势力之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的“势力之欲”,作为学艺术的“根柢”所在,实际上是一种先验的本体存在,其中,除了许多研究已经指出的情感内容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含有“自然”内涵和中国哲学思想的成分;不仅如此,“势力之欲”还隐含着本体“直观”即“势力之悟”的层面。王国维的“境界”说,即“势力之欲”这一层面的发展与表述。由于“势力之欲”主要属于伦理范畴,所以,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冲突的悲剧——王国维自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来,关于王国维自沉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依据王国维往来书信及其生活境遇分别对前说予以质疑,认为分析王国维死因不能只着眼于某件事或某方面,而应结合其生活的大背景。本文提出,王国维乃一纯粹学者,其自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而贫病交加、家庭变故、悲观思想等等是其自沉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过去论元剧者对于元杂剧的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曾给以充分肯定,意见多趋一致。但是,在论到元杂剧体制构造产生的渊源、形成的原因时,则各有其说。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就说:“元杂剧之构造,实多取诸旧有形式。”此当为概说,未做更明确精当的阐述。在王氏之前,明人胡应麟在《庄嶽委谈》中云:“元人杂剧之类戏文者,又金人词说之变也。”“金人词说”,当主要指盛行于金代的诸宫调。这种说法,后人  相似文献   

19.
有关司马迁身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受宫刑原因及死因等问题的探讨上。对司马迁受宫刑原因的探讨,有自请宫刑说、“沮贰师”“诬上”说、“沮贰师”“诬上”为次因与“文字狱”为主因说、绝对君权下的牺牲品说、非武帝示意系狱吏加罪说、思想性格悲剧说等。对司马迁死因的探讨,有获罪致死说、自杀说、自然之死说等。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美学与文学批评史上,首先引用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的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王氏早期一度耽读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家著作,深受其哲学思想的熏陶;但后因发现“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而觉“烦闷”(《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分》),为摆脱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乃转而从事美学研究与文学批评。自1902年至1912年王氏先写下了《红楼梦评论》等具有较浓厚的西方哲学思想的论文,后写出影响很大的《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考》。写于1908—1909年的《人间词话》是一本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体制而又注入了新观念血液的词论名著与美学论著,其内容的核心是标举“境界”说。王氏说:“沧浪(严羽)所谓‘兴趣’,阮亭(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