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董仲舒的道论学说是比较精深的。在纲常伦理层面上,他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继治世者其道同”,在具体政治制度上,则主张“继乱世者其道变”,即使“继治世”,新朝开始,也需改正朔,易服色,“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因此,董仲舒的道论学说含有丰富的社会更化思想,其历史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三统三正”循环论历史观 ,这似乎已是公认的定论。然而这个定论却并不完全可靠 ,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所在。董仲舒是循环的历史论者 ,但他不是“三统”的循环历史论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三统三正”循环论历史观,这似乎已是公认的定论,然而这个定论却并不完全可靠,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所在。董仲舒是循环的历史论者,但他不是“三统”的循环历史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与以往对汉儒董仲舒所持批判态度不同.着重分析了董仲舒进步的史学观点。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与“三统”学说。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统说"是董仲舒在借鉴五德终始说以及其他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法则等问题所进行的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其立足于西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仅对历史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还以"白统""赤统""黑统"的相关度制作为标准,对王朝的更化与改制问题进行了规范,意在摒弃西周末年以来社会发展所积累下来的诸多弊病,为汉武帝的诸多改革举措提供理论上的保障,进而维护西汉王朝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6.
吕谦 《四川教育》2004,(2):41-41
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183;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哲学史上社会历史观的评价问题,一向引人瞩目。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对于哲学史上那些明显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诸如孟轲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英雄史观,邹衍、董仲舒的“五德终始”、“三统三正”的循环史观,邵雍的“元会世运”的倒退史观,以及程朱学派“革欲复理”的天理史观等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史上那些具有进步倾向和积极因素的社会历史观点应作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与以往对汉儒董仲舒所持批判态度不同,着重分析了董仲舒进步的史学观点.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与"三统"学说.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何为师道?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有存。“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似文献   

11.
汉儒董仲舒博采儒、道、墨、法、阴阳诸家思想建构起以天、地、人、四时、阴阳、五行为主体内容的"天的哲学"体系,并在其"天的哲学"内部生发出以"天之道在生养"为主旨的"生"的哲学;以"天之道有序而时"为主旨的"时"的哲学;以"和者阴阳之平"为主旨的"和"的哲学;以"五行变救"为主旨的"顺"的哲学;以"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为主旨的"化"的哲学.董仲舒天地人一体互动影响的思维所包含的应时、和顺阴阳五行的自然倾向,为帮助我们消解面对当下自然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曾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这一观点历来都为众人所知。一般人都因它强调“不变”而视之为形而上学的典型.这一论点的提出者董仲舒也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位顽固守旧的人物。但是,究竟什么是“道”?董仲舒是否认为“道”绝对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真实涵义到底如何?董仲舒是否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守旧乃至反动?我认为.这些问题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系。封建时期的“三纲”虽令人发指,却是老少皆知的最主要的人伦关系。佛教的“三学”、“三火”,道家的“三清”,也都在中国哲学之宗教学说中占有一定分量。展开一点说,文学有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农学有“三交”,地球科学有气象术语“三伏”、“…  相似文献   

14.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哲学的历史”或“历史哲学”。辞海中这样界定了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合了战国末期的各家学说,以儒家的天命观及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为主线,并揉和吸收了墨家宗教神学、阴阳家自然哲学、道家人法天道等学说,最终构成了一个博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独特的天人感应理论,并以其解释异常天象、自然灾害及其他自然现象,同时他还主张统治者应“奉天”而“法古”,又以“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来解释朝代更替时的改历现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引入到天与人的沟通和感应中,成为连接天象与人事的桥梁,将天道自然与人事政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侧面推动和影响了天学与政治的互动发展,使天学与政治的互动成为中国古代天学在历史发展长卷中的主线索。  相似文献   

18.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推崇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董仲舒称之为“五常之道”(董仲舒《贤良对策》),即是说,它是人类社会五种恒常不变的道德规范。“五常”之中的“信”,指的就是诚信。朱熹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朱熹《中庸章句》)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可见诚信对于一个社会、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质论本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论的一部分,但是战国时期儒家又提出了以文质相互救弊为主要内容的“文质”论来解释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影响甚大的“三统三正”说、“五德终始”说等不同的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这些历史理论在形式上是在解释历史,但其直接的目的则是通过历史的循环来说明现实和预示未来。它们一方面成为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模式,同时也是匡正现实政治的重要理论武器。儒家的历史哲学也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