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理论是20世纪末德育理论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整合的过程中,针对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而提出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之一.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论中关于知识的个体性理论,是支撑主体性德育理论的学理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为主体性德育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说明主体性道德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人的主体性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性德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断提升、扩展人的意义世界,使人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使人的应然性的向度更能得到伸张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育主要有三个心理学基础,即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通过分析这三个心理学派对德育的影响,明确了德育活动应遵循的心理学规律,并对现今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二程的德育思想中,有着宝贵的心理学因素。二程看到了知识与人的心理品质关系,也看到了道德品质对人的心理、生理素质的影响,并涉及到环境心理学问题。二程所设计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蒙正于养、禁于未发、树立榜样等,又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隐性德育的实施是学校提高德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隐性德育的本质反映了其实施过程要以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和暗示理论作支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入具有可暗示性和无意识心理特征,无意识理论解释了人的心理深层次结构,为隐性德育提供了方法论价值;暗示理论揭示了人具有可暗示性心理倾向,为隐性德育提供了实践论价值。无意识理论和暗示理论确证和提供了隐性德育作为德育方式存在、发展及实施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内容提要]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活动,而德育却是教育的核心。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挖掘人的潜力与培养人的美德及其积极品质的学科,它以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面对我国德育目标的发展轨迹,我们找寻到积极心理学在其变革中的影子,当然目前在其中的体现还不够,今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加大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念在德育目标中比重,以便于能指导我国德育目标向更人性、合理的方向去变革。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德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儿童开展基本的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为教育,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学习和引导,激发学生自我的学习进步意识。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的优势,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述小学德育开展和完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德育论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基于此,从品德的构成要素及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的各家德育论体系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从而促使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拓展传统的模式,以人为本,把握规律,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切实指导中小学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 ,作者檀传宝表达了他在德育研究中许多新的成果。使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德育理解上“守一而望多”原则的提出、从德育在生活中的“存在”理解德育本质、对德育个体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独到见解、“新性善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整合、对于道德发展阶段的概括性理解等等。而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论述中所表现出他的知识视野和研究功力、在德育课程研究中以问题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和对于大众媒体对学校德育影响分析的深度都是让人敬佩和在以往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论心理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心理学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功能,找到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心理学的德育资源决定了其具有独特和潜在的导向、奠基、指导及提升等德育功能,心理学的德育功能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存在强调职业特色而忽视德育,政治化的德育以偏概全,欠缺高效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明确了回到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既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吸收,还是对现代心理学的灵活运用;并强调了只有依赖师生的共同实践,内容求新,方法求活,从人出发,因人而异,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德育才能走出一条切实之路,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知识对20世纪的现代德育观念与实践改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精神分析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助推社会伦理完成了从义务与责任伦理到体验与快感伦理的转型,改变了学校教育伦理品质的评价标准,也成为学校德育的科学品质的重要指标。观照个体心理体验的道德与基于心理学规律的德育学,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德育在回到“人”真实与当下个体快感体验的同时,可能会消解追问永恒价值与幸福的理由,因而成为有利于心理健康但限制博大心灵成长的德育。中国德育理论要实现对心理学化的超越,回到以文化共契为指向的中国德育传统,回到社会心理—心灵合一的建构框架中,以“大心灵”培育为指向,以高贵而博大的心灵作为教育的普遍价值依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德育,完善德育实践,重要的是转变现行的德育观念。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心理学原则,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生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积极情绪的引导、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及积极组织的构建。德育工作是职业学校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共同配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对明确德育指导思想、设定德育工作目标、完善德育管理模式以及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育时机论是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论点,对德育的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明晰其中存在的德育时机,改革高校德育方法方式,对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育体系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六要素组成。为了进一步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对德育六要素的关系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切入,采取部分审查和整体关照的方法,梳理德育六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着重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德育六要素为进一步发挥德育效用所应做的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德育与心理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德育工作中的意义,并深入分析了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点,提出科学育人,注重分析违纪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注重对违纪心理的疏导,使德育真正起到"治本"的功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核心问题。本论文从哲学、道德哲学和道德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心理哲学和心理学、生理哲学和生理学诸方面探究了德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程颐和程颢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心理学内容,蕴涵着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心理阶段,而诚敬、玩味自得、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为此,高校要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合理借鉴二程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实施理论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增进团体互动,增强情绪调节;注重道德实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心理学和德育的角度阐述了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分析了和谐德育环境所应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与和谐性特征,提出了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的基本原则:秉持和谐理念,注重系统设计,重视细节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的德育心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30年的中国德育心理学发展经历了迅速成长、低潮发展和逐渐复兴三个阶段,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其他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中国德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也基本确立并日益成熟。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当前的中国德育心理学也存在道德情感研究薄弱和缺乏本土研究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