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俊英先生因"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习语在《国风》里多用来表示男女双方的爱情,以及"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而断定《车邻》的主题并非"君臣相得",而是与男女之情有关,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断面"。但经过对"阪有漆,隰有栗"式兴句、"寺人"、周代车舆制度及礼乐文化的考察,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应是"君臣相得"。  相似文献   

2.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龙藏寺碑》既是汉字楷体演变的新阶段,又是汉字书法楷体新风格的新起点,这两点确立了《龙藏寺碑》在汉文字史上和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基于隋楷生发的社会变因的梳理,论述了楷书及《龙藏寺碑》的变异与创新,着重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的角度,探讨《龙藏寺碑》所具有的中国书法的变异与创新的文化意义,以及《龙藏寺碑》体现的楷书能感国运之变化、能立时代之潮头、能发时代之先声所具有的当代文化发展意义,认为楷书发展需要不断大力增强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力。  相似文献   

4.
陈静 《文教资料》2011,(5):9-10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多记智永习书的种种事迹,是记智永事的祖本。对书中智永"与兄子孝宾俱舍家入道""初落发时俱住会稽嘉祥寺,即右军旧居也"等的记载,作者认为存谬,故予辨证。  相似文献   

5.
四川渠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块由明代渠县邑侯高则腾于万历甲寅(1614)重刊的李白《游南阳清冷泉》诗碑。明代以后的许多有关渠县的文献,均记载“南阳寺,李白有诗”。然而明代以前的有关渠县的古籍中,没有南阳寺和李白旅游渠县并作诗的记载,且古今各种李白的诗文集中,编注者均明确地指出,《游南阳清冷泉》是写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李白至渠作诗之事是明代后期以来渠县的文化名流根据诗碑而推论并衍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十五回回目为"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这里"铁槛寺"的"槛"字应该读作"k儯n",即门槛的"槛"。"铁槛寺"与"馒头庵"脱胎于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意思是纵然有千年不坏的铁门槛也挡不住死亡的来临。同样在第十五回,庚辰本有朱笔眉批云:"写正文筋骨。看官当用巨眼,不为彼瞒过方好。"笔者认为《红楼梦》中凡是写盛衰之变、人生短暂的地方都是全书的"正文筋骨"或"总纲"。《红楼梦》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季文乃晚唐时期赋有传奇色彩人物。他苦攻儒学,获取了进士功名并授于朝官;却寻弃官归隐于九华山,践行道仙"异人"点拨的修身之径;可临终,又将自己的宅室舍给佛门为寺。他终生与九华相陪产生的特殊情感,进而迸发出的《九华山谣》,字里行间亦蕴藏着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意韵。钩沉王季文人生道路和对《九华山谣》进行研究,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晖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43-45,63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真实记载.对于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这种“历史真实记载”,最早而又极其珍贵的文献乃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费冠卿的这篇文献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必将会得到“与时俱进”般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周敦颐诗》中《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之诗题中的“香城寺”为“香林寺”之讹误,因为“香城寺”在新建县,“香林寺”才在万安县。另《四库全书·周元公集》中该诗题作《香林别赵清献》,其中的“清献”为“虔守赵公”(赵抃)之谥号,而周敦颐又卒于赵抃前,因而此一称谓是该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又一讹误。  相似文献   

10.
何建华  芦叶 《语文知识》2006,(12):32-32
人们往往用雷声来形容声音之大,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弓如霹雳弦惊”描写射箭时弓的响声,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用“飞瀑雷震”描写飞流直下的瀑布之声,沈复的《童趣》中用“夏蚊成雷”描写成群蚊子飞鸣之声,周密的《观潮》用“大声如雷霆”描写钱塘江潮水之声,刘成章《安塞腰鼓》中的“这鼓声……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用雷声来描写西北黄土高原鼓声之大。这些描写都极为形象,给人强烈的听觉震撼。不少教学参考资料在分析这些语句时,都认为它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1.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12.
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在现代坛上享有独特的称誉。《吹箫人》等四诗所选素材不一,哲学意蕴也有出入。《寺门之前》主要书写人的欲望的自然喷射,其它三诗则通过描述爱情表达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这几首诗在坛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孟宪红 《现代语文》2010,(10):147-14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是李白的《蜀道难》。其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两句诗的课下注释是:"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14.
永福寺是《金瓶梅》中重点写及的一座寺庙,关于永福寺的来历,小说里存在着两种矛盾的说法.文章认为,永福寺作为周守备家香火院的说法更为合理,永福寺来历问题上的矛盾可能与"陋儒补以入刻"有关.另外,小说对永福寺与世俗社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客观上反映出晚明时期佛教呈现堕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从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辑出与李白有关的资料152条,笔者复将漏辑的129条补出,以冀合成全璧。  相似文献   

16.
道光《褒城县志》所载苏轼牛头寺诗,各种苏轼诗集皆未收录,但这一记载渊源有自,明清相关方志可为佐证,此诗题目当为《赠牛头寺明上人》。苏轼至少两次经过褒城,具备创作此诗的条件和可能,且此诗深层意蕴与熙宁元年苏轼除父丧还朝时心境若合符契。牛头寺诗存在并未收入苏轼诗集、仅在褒城地区长期流传的可能,诗作本身也没有任何有意作伪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这首牛头寺诗为苏轼佚诗当无可疑,应当据以补遗。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同学少年》2011,(2):52-52
寺、庙、祠、观、庵等建筑,很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下面就从它们的由来分别加以介绍。 寺——《说文》云"寺,廷也",即宫廷侍卫人员的官署称为"寺",如大理寺(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等。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九卿的官署称为"寺"。  相似文献   

18.
辛建 《文学教育(上)》2014,(15):142-143
在素有中国"谜语之乡"美誉的"青林寺",谜语这一传统的口头语被大规模创造性地转换成了文字形式并以多部专著记录下来,在众多谜语样式中,"字谜"历来以其独特的谜语构造方式、优秀的谜语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本文立足于结合"六书",从构字方式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青林寺谜语中的"字谜"进行考察,在论述过程中,所用例证均来自覃兴龙《青林寺谜语新选》。  相似文献   

19.
《开业寺碑》记述了开业寺从北魏后期至唐前期一百多年间的历史变迁.并记载了舍第建立该寺的施主中古大族赵郡李裔家支的许多人物.这对于考察李裔家支的世系脉络及其兴衰变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