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代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侧面。认真剖析这一时期蒋、汪集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即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英美派蒋介石集团的基本主张是联共抗日。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是国民政府多年来在对日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日寇进攻上海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在行动上,蒋介石集团这时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曾经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平津战役、上海战役、忻口战役等,给日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国际上,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  相似文献   

3.
谈起学制问题,谁都知道有大陆与英美两派。大陆派以德法为首领,英美派以英美为首领,两派均占极大的势力,其他各国受其影响者甚大。日俄两国本来完全仿照大陆派的学制。自欧战以后,苏俄内起革命推翻了固有的制度,而实行苏俄新教育政策,日本近数年来亦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美两国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双方争夺激烈。日本通过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日派段祺瑞,妄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的迷梦;美国则支持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美势力,与北洋军阀政府订立一系列借款合同。日美关系日益紧张。然而,在1917年11月双方达成的《蓝辛一石井协定》中,美国竟然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对日本作出了事实上承认“二十一条”的重大妥协。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团结一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合作抗日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思想,这就是“依靠群众,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我党正是依据这一策略思想,利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统治集团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提出了“拥蒋抗日”的策略口号。  相似文献   

6.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新的世界格局,也使英美特殊关系面临着挑战。在英美两国外交界,英美特殊关系常常是英国提得多,而美国提得少。英美特殊关系表面上春风荡漾,实际上疏远的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觊觎中国海关,首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海关,开始争夺华北海关的关税保管权和行政管理权。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亲英美政策,而英国试图把战争祸水引往苏联,对日步步妥协。日本渗透中国华北海关的阴谋步步得逞。华北海关被日本掌控,华北的政治、经济遭到很大损害,并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对皖南事变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首先,皖南事变发生前,德、日、意三国同盟成立使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正日趋激化,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不可能对日妥协投降;其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要倾向是抗日;最后,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日本的诱降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关于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应由项英负全责,也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中共中央,作者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不是全部;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9.
陈新光 《文教资料》2007,(12):104-107
1910年5月,美国与英、法、德三国一起组织四国银行团,共同参与湖广铁路借款。此后,四国银行团又与中国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引起日、俄两国不安,凭借与英法的特殊关系,日俄也加入银行团。六国银行团内,日俄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暴露。当银行团同中国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时,威尔逊总统以借款条件有损中国行政主权为由撤消美国对善后大借款的支持,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这篇文章所探索的,是威尔逊退出六国银行团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保守主义哲学指导下,20世纪20年代历届共和党政府执行了亲工商界的、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虽然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使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聚集了过多的泡沫,进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与萧条。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来自美国移民始祖故国的他们和其他新来者一样远渡重洋而来,却很快融入美利坚社会,并被视作“看不见的移民”。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无论他们不同于抑或相似于其他进入美国的移民族群,19世纪英国移民定居美国后的种种经历和贡献在美利坚共和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同宗同源,却基于“地理隔离”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又显示出相互融合的一面。本将以探讨两的特点来促进英语教学中对两种语言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英日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和保证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美英日三国的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希望这些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Staff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based on predetermined observation criteria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were conducted at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in Kakunodate, Akita, Japan; Tazawako, Akita, Japan; Butte, Montana; and Missoula, Montana.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classroom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were found. For example, group instruction was more prevalent in Japan and individual instruction was more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hysical environments reflected these differences; Japanese schools had gymnasiums, swimming pools, pianos and televisions for large group activities and American schools had learning centers and computers for individual and small group activities. American teachers reported developing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individual child development and Japanese teachers reported developing curriculum based on promoting community and regard for others. Further study of Japanese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is suggested to assist American educators in partnering with Japanese and Japanese-American families in providing more 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5.
日俄战争后,日俄分别加强对南、北满洲的渗透。清政府为了应对危急局势,采取了在满洲引进欧美资本以牵制日俄的政策。但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实力太弱,无力与日俄周旋,另一方面又由于当时英法俄日四国在远东已形成了合作局面,而美国为了维护其在菲律宾的利益,不愿公开与诸强对立,从而使清政府的政策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6.
1763—1783年的美国革命,实际上是基于相对英国而言的外来加尔文主义思想的革命爱国者与基于传统英国本土保守主义的改革效忠派之间的政治文化交锋。早在1775—1783年战争之前,双方就已经通过教堂布道、报刊和出版物等宣传以及爱国者对效忠派的暴力进攻和公共集会与游行示威,就美利坚的未来政治体制、与英帝国的关系等事关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爱国者立足于其加尔文教的政治文化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赢得了胜利,达到控制整个美利坚社会及人民、压制反对派效忠派,促使革命走向战争,最后获得独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的思想与人生观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以及来自日本的影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以明治维新为样板,提出了一整套的变法理论。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通过阅读日文书籍,系统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但随着对日本的观察、了解日益深入,他发现明治宪政存在着种种弊端,逐渐倾向于英国式的虚君制。进入民国期以后,梁启超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感到失望,批评日本的近代化是“路走歪了”。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刘子玉 《历史教学问题》2020,(2):116-123,99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英日两国各自作为美国的盟国,在欧亚国际政治领域支持美国的遏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获得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成员国地位,但英国拒绝承诺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问题从此成为直接影响英日通商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1962年末,英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然而,日本商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受到差别对待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英国商人在进一步开发日本市场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日本政府的重重阻力,互相清除残存的贸易壁垒成为此后英日贸易谈判的长期议题。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十余年间,英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日本不再轻易对英国做出让步,致使旨在彻底清除双边贸易壁垒的长期自由化计划谈判最终失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英日关系发展模式的逆转。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新一轮冲突暂告一段落。日本的盟友美国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全和合作条约》,这样使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又掺和进美国因素。通过对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缘由进行历史分析,进一步分析美国因素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中日解决钓鱼岛之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