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推荐书目:《忏悔录》卢梭著推荐理由:《忏悔录》这部作品、是卢梭的自传,他在这本书里全面地剖析了自身,对一生进行了反思。根据创作背景来看,卢梭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思想,是对自己的辩白。在本书开篇,便透露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卢梭在《忏悔录》中,真实地讲述了他的一生,将他内心和行为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相似文献   

2.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1766年,卢梭54岁时,他开始起笔回忆,一直写到1770年才告完成。《忏悔录》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卢梭在里面不仅刻画了与他交往的各色人物。而且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甚至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无耻的行为。这使每一个读它的人。都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拒绝     
<正>法国的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的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年金。这对于居无定所、人不敷出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的恩赐,可是谁也想不到,卢梭断然拒绝了。他为什么要拒绝呢?听一听他在《忏悔录》里所陈述的理由吧:"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  相似文献   

4.
卢梭最具有代表性著作恰恰是与他自身相关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此书诞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不仅仅是对于当时的启蒙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本书拥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以及研究意义,被后人所推崇。本文重点通过分析卢梭以及《忏悔录》的背景等,试得出这本书在文学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倚枕日记》是章衣萍自传作品的代表,明显体现了与卢梭《忏悔录》的密切关系。章衣萍曾明确指出了这册日记和《忏悔录》的相通之处,表达了他对卢梭的高度认同。通过这种认同,章衣萍为他在日记中对性的直露描写找到了精神支柱,同时,通过大胆的、主要是性爱方面的自我暴露,又展露出在自我辩解基础上的自我肯定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晚年的卢梭,在写完《忏悔录》以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孤僻和近乎神经质的人。他在巴黎郊区一处简陋住房里隐居起来,谢绝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如今在法  相似文献   

7.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他66年的人生中,曾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历史巨著,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新爱洛伊思》《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和后来产生轰动的个人经历小说《忏悔录》等。在《忏悔录》一书的第一章中,他道出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在该书中,他坦言自己在少年时代曾染有撒谎、  相似文献   

8.
卢梭一生致力于写作,著述广泛,硕果累累,是个多产作家。在哲学、教育学、音乐理论与作曲、歌剧小说等方面都思想独到,均有建树。最为著名的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蜚声世界。卢梭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一。"忏悔录"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体裁。与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享有同样经典声誉的卢梭《忏悔录》不仅揭示了人世间的人性丑恶与社会的冷酷无情,而且从学术研究角度讲,揭示出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原则是成就学术思想的源泉。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既有共性又具有特殊性。无论是物质生产,抑或精神生产,都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所需提供的条件上又有不同需求,有其特殊性。自然.自由.自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所需的特殊工作环境与原则要求。别具殊相。高品位作品其核心价值是思想创新。只有在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下,经过学者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才能创作出传世的精品杰作。卢梭的辉煌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新出来的。他所追求的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与原则于今仍不失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无论在个人气质、创作态度及风格上,都对巴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巴金的回忆录《随想录》中得以详尽展现。 《忏悔录》向我们展示的是生活于18世纪的法国、出身贫民、崇尚自我、充满反封建精神、但又经历坎坷的一个真实的卢梭。该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自我剖白而被广大读者牢记。卢梭的名字连同他的《忏悔录》一度成为“真诚”、“讲真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家教名言     
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2):8-9
卢梭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卢梭在发表《爱弥尔》以后,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和人身攻击,他不得不逃亡他乡过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社会的污蔑中伤和友人的误解,卢梭怀着悲愤的心情,总结自己五十年的生活经历,写出《忏悔录》一书,表现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为维护自己人权尊严而进行的辩护和反击。卢梭自信他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们高尚纯洁得多,他在书的开头说道:  相似文献   

12.
大象版《历史》选修②第一章第三节“链接阅读”部分介绍了卢梭的《忏悔录》,并配以书影“卢梭《忏悔录》中译本”(左图)。可是仔细观察该书影,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并非卢梭而是“【古罗马】奥古斯丁”。许多细心的同学困惑不解:奥古斯丁为何人?是不是卢梭的一个笔名?奥古斯丁(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并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位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著名的《忏悔录》之一。《忏悔录》是研究托尔斯泰世界观、人生观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忏悔录》是托尔斯泰的心灵漂白、世界观巨变和精神升华的自白书,但也映射出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忏悔录》既坦诚了托尔斯泰的良知,也暴露了他的落后性。他比庸俗的作家们高出百倍,他比革命志士却矮了半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寻求社会解放中却陷入困顿,这是托尔斯泰的人生悲哀。《忏悔录》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便是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子才能起先峰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武荣老师《思路·细节·沟通——模拟上课(专制下的启蒙)的课堂实录及评价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2期)一文,文中提到:“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霍布斯、伏尔泰、卢梭都是终身未婚。”说霍布斯、伏尔泰终身未婚是对的,但说卢梭终身未婚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15.
卢梭那著名的为自己辩护的《忏悔录》虽自白是忏悔他一生中的过失,可读完之后笔者却认为其落脚点恰是一种鹤立鸡群的骄傲。他几乎是“不可一世”地发问道:在上帝进行最后审判之日,有谁敢说他比我卢梭更好呢?这正是“忏悔”的目的所在。然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相似文献   

16.
我的小书柜     
◆本期推荐一:《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卢梭著,熊希伟译,华龄出版社出版)(卢梭著,熊希◆收藏指数:★★★★★内容简介《狐独散步者的遐思》是十九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的杰作。这本书是卢梭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对自己心灵的分析和解剖。它最真实地再现了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形象———真诚,淳朴,爱自然。《孤独散步者的遐思》与《忏悔录》、《新爱洛绮斯》等作品一道构成了卢梭的作品风格: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  相似文献   

17.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18.
五十多万字的《忏悔录》整整读了两个月,回想起来,这个漫长的阅读过程有些像卢梭少年时代的徒步旅行,随兴所至,随遇而安,自由而无拘束。想放下了就放下了,想读了又接着拿起来,《忏悔录》因为他本身的结构和行文特点,让我无须有“从一而终”的诺言,从而最终收获了“徒步旅行”的“慢”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教师在讲授“启蒙运动——卢梭的主要思想”的公开课时,这样阐述卢梭的历史哲学观点:“卢梭否定私有制,主张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民主共和制。”我不同意其观点。于是课后向其请教,老教师告诉我:“这是某老师公开发表的观点,不会错的。”待细问后才得知:浙江的向勇老师写了一篇《简析卢梭与伏尔泰分裂的原因》(《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 卢梭的《忏悔录》开篇首句便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就是我”。郁达夫的创作承继了这项卢梭自以为空前绝后的伟业。他的绝大部分小说、散文、诗词乃至书信、日记,大都以“自我”为原型,敞开着自己的心扉。他的作品是他一生的忏悔录,是他热爱祖国不满社会,苦苦求索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忠实记载;是他在人生舞台上“半死半生”痛苦挣扎的实录,也是他迷惘、消沉、颓废心理的实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