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李安电影最具研究价值。向宇副教授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对李安电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为当下李安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李安电影本的“跨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化体验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然而,对传统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使其电影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4.
从很大程度上说,对中国元素的成功发掘构成了李安电影取得成功与走向世界的主要根源,并彰显了李安电影创作的独特性。李安电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化电影主题的开掘、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民族化电影表现技巧的运用。他的《卧虎藏龙》就突出地呈现了这些特点,也因此积累了成功的电影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5.
余意梦婷 《广西教育》2014,(47):132-133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给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造诣。本文通过对李安电影作品的跨文化特质进行解读,总结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以期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李安电影的理性内核,也是他把家庭伦理置换为更为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的关键。论文以李安的具体作品解读为依据,分析其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化表达,以期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做一次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太太助李安坚持"电影梦" 1975年,李安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了电影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安因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不赋闲在家,靠妻子林惠嘉微薄的薪水度日.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里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薪水)回家".  相似文献   

10.
周国平 《留学生》2013,(4):27-27
李安再次获得小金人后,关于他太太林惠嘉的报道多起来。其实多年前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就已经清晰地描述了这位非常“酷”的李太太。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电影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文化体验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 ,然而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 ,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 ,使其电影文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12.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李安是国际影坛上著名的华人导演,其影片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深受观众喜爱。他成功地运用了高超娴熟的电影叙事策略:如紧凑简洁的故事结构、含蓄客观的叙事手法,丰富饱满的诗意内涵,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家导演对人物深度和故事进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6.
李安导演以"他者"视角探寻人性的电影主题,聚焦于隐秘与禁忌、压抑与释放。由此突破政治、文化传统的束缚,在人类的精神空间进行多层次地发掘。并以厚实而内敛的镜像语言表达,建构了艺术价值与商业智慧并具的艺术话语。  相似文献   

17.
"家庭三部曲"系列电影是著名导演李安的早期代表作,影片对中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与刻画,展现了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对跨文化背景下传统中国家庭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厚重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为影视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令我们对影视艺术的接受者——观众及其接受心理给予了关注。在影视艺术接受中,文学期待视野表现为观众对影视剧的类型、结构、具体表现手法、风格的定向性期待以及对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崇尚,甚至是对影视剧中人物的行为方式等的模仿。而能够重视和把握观众的公共期待视野是我国新时期影视剧创作能够复兴、繁荣的重要原因。接受美学理论对读者接受的重视和对期待视野的探索对于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理论思潮,电影民族化讨论聚焦于要否提倡电影民族化、中西美学传统之异同以及电影民族化内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持久的论争。讨论在本质上体现为中西美学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传统与外来艺术的超越,以探寻现代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