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纪峰  段刚 《三明学院学报》2010,27(2):159-163,190
为解决某高层建筑立面设计复杂导致的荷裁分布不均、拟建场地没有较好的持力层、按常规设计的桩基计算最大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难题,基于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对桩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不同的桩长、桩径、柱距及后注浆技术实现优化方案.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和建筑沉降的实测结果表明:采用桩侧桩端联合后注浆桩的承载力比未注浆桩的承栽力提高70%以上;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后,工程桩由初步设计的904根优化为541根,节约工程造价20%左右;建筑物实测沉降量和差异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桩承土工织物加筋地基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软弱土层上要建设构筑物时,岩土工程师们常常必须解决地基承载力、沉降、差异沉降、稳定及侧向位移的难题,传统单一型式的复合地基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而桩承土工织物加筋联合复合地基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以解决这些难题。章对桩承土工织物加筋复合地基分发展过程、工程应用、计算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目前桩承土工织物加筋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承载力和沉降设计计算理论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及工后沉降的预测和控制也尚未有人研究过。  相似文献   

3.
在桩基工程界,目前普遍存在着超长桩和大直径桩极限承载力利用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空间变刚度的群桩设计新方法:改变“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的传统设计方法,给出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地下水位下降会增大土体的有效应力,使其发生固结沉降,桩基础受到的负摩阻力也随之增加,进而引发桩基显著附加沉降,严重时可能超过高速铁路墩台基础工后沉降控制要求。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短桩且主要以数值模拟为主,试验研究较少,对长桩的研究更不充分。本文旨在通过联合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开展深入分析,揭示地下水位下降对长桩基础的影响。创新点:1.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重现地下水位下降过程中不同长度桩基的力学响应;2.获得了桩-土相互作用及桩轴力计算参数β随水位下降的发展规律;3.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考虑地下水位下降的桩基设计方法。方法:1.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自主研发的水位控制系统研究地下水位下降对不同长度桩基的影响;2.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桩基沉降、轴力、摩阻力、群桩效应、参数β等随水位下降的发展规律;3.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对高速铁路桩基沉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考虑地下水位下降的桩基设计方法。结论:1.地下水位下降会增大桩-土差异沉降,引起摩阻力增长,从而造成桩基下沉。2.桩中性点位置对水位下降不敏感;当水位下降幅值相同时,桩长越长,桩身轴力越大,但轴力增长比呈下降趋势。3.在列车荷载下水位下降不仅会因固结效应增加桩基沉降,还通过增加桩摩阻力改变桩基沉降发展模式。4.在列车循环荷载下,为使桩基沉降发展收敛,桩基承载力须增大60.9%以抵抗地下水位下降2 m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螺杆桩是一种造价低、承载力高、环保性好的新型桩,其桩身上部为直杆,下部为螺丝型的组合式桩基,在工程中越来越受青睐,特别是对环保要求比较严格的地区.但是螺杆桩在承载力机理、沉降理论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研究仍处于初始状态,影响了实际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基于目前国内外对螺杆桩这种新型桩基的研究现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与安阳市某工程资料进行比较,针对螺杆桩在某种土体环境中进行荷载沉降方面的研究,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注浆技术,明显增强单桩竖向承载力事实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把后注浆技术引用到桩基工程中,采取对桩端及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解决桩底沉渣和桩侧泥膜影响桩基承载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桩基承载力、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芦岭煤矿选煤厂圆筒仓位于芦岭矿内,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场区内有三条铁路线穿过,施工场地狭窄。由于场地及地质条件的限制,常用的桩基及地基处理方法均难以施工,如果通过高压注浆来有效提高中、低压缩性土层的承载力,则能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中注浆没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本次施工具有试验性质,上部基础根据检测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  相似文献   

8.
建筑工程中影响结构承载力、刚度和耐久性的四大病症是”裂缝、渗漏、沉降、倾斜”,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设计、材料使用和施工控制.鉴于工程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手工作业多、对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地区环境因素影响大,质量问题表现为:质量不稳定、变异性大、隐患多.很难保证对各个分项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逐一消除,这是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列车往复动力作用和复杂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常出现诸如钢弹簧隔振器断裂、基底不均匀沉降诱发吊空等隔振器支承刚度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支承刚度失效的方法,能及时识别失效数量、失效程度、失效位置,以避免刚度失效引起的轨道结构劣化和行车安全威胁。创新点:1.分析隔振器支承刚度失效对浮置板轨道系统各动力指标的影响,并构建一套浮置板轨道钢弹簧失效识别方法;2.结合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BSCAN)算法和统计分析构建一套浮置板轨道支承刚度智能监测系统,并应用于中国南部某线路。方法:1.通过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得出浮置板自振频率、动位移、转角对支承刚度失效的敏感性较高(图5和6);2.通过分析多种刚度失效的情况,得出敏感性指标和支承刚度失效的关系(表3和4,图8);3.基于上述成果,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并应用到现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图13和15)。结论:1.动力学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列车荷载下的浮置板一阶垂向自振频率、最大垂向动位移、转角有效值易受刚度失效影响。2.浮置板的一阶垂向频率主要跟失效数量有关;浮置板最大垂向动位移与失效高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浮置板转角之...  相似文献   

10.
管桩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灌注桩成为中高层建筑的首选桩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PHC管桩承载力的分析,从而在控制桩基造价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后压浆技术的概念提出及其机理分析入手。结合实际桩基工程中后压浆技术的应用与现场检测。探讨后压浆技术在PHC管桩工程事故处理和加固等方面的机理作用及效果。通过注浆前后试验结果对比。阐明后压浆技术能提高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改善桩身质量和桩的荷载传递性能。使桩基综合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地基中单桩承载力问题.在圆形荷载作用下,根据地基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大小、以及桩顶的沉降量,求解单桩的极限荷载,同时根据试桩结果,对照理论公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阐述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想,在深入探讨长短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基础上,针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垫层相互作用特点以及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探讨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设计中有关设计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某市健康园三期工程18#楼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研究了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河漫滩相软土的加固机理和常见检测方法,分析了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实际加固效果检测资料表明,18#楼地基经处理后其承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九江江堤溃口段复堤设计经验。阐述堤防地基渗流控制应确保有一定渗径长度,防止产生渗透破坏,减少作用在防洪墙底板上的扬压力。采用迎水侧具有隔渗作用的格栅状深层搅拌桩结构,可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不均匀沉降,确保地基抗滑及抗渗稳定。  相似文献   

16.
静压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桩位控制好、造价低等优点,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盘锦地区由于其地质条件比较适合使用静压管桩,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管桩的特点、管桩基础设计及施工,通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以及静载试验结果与设计值相比较,可知管桩基础完全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新建兴泉铁路黄塘车站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的桩、土沉降及应力进行监测,分析了路堤荷载下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变化规律,桩土应力比与差异沉降关系。结果表明: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均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桩顶和桩间土应力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均不断增大,且桩顶应力大于桩间土应力;桩土应力比随着桩土差异沉降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结合修正的Terzaghi土拱理论提出了简化桩土应力比随桩土差异沉降变化曲线。现场试验分析结果有助于完善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践 ,分析有软弱下卧层的桩基不均匀沉降原因 ,论述焊接钢架在桩基补强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从钻进成孔搅拌、提钻杆复喷、张拉锚索3个层面,描述了某基坑支护工程预应力旋喷搅拌锚桩技术,并通过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和坡顶沉降监测,结果说明,自钻式预应力旋喷搅拌锚桩加冲钻孔灌注围护桩的基坑支护形式,具有基坑开挖施工便捷、基坑边位移小和总体造价低等优点,在周边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大跨度深基坑支护有很好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