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弘扬和培育先进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教育部门不可推卸的神圣任务。要弘扬和培育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辩证思维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创新进取和先进文化意识,要弘扬和培育责任意识,要弘扬和培育平和宽厚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公平公正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诚信友爱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换位思考的意识,要弘扬和培育勤俭节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国家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以及国情意识等。探寻适合我国社会特点的国家意识培育内容,改善以灌输与认知为主的教育方法,转变为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教育方法。目前关于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思想路径研究有很多不足:培育内容不够丰富、培育方式方法不够系统,缺乏整体性、培育过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培育环境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四个民主”对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发挥村民自治对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载体作用,可有效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基层意识相对薄弱,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培育大学生基层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要根据系统科学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重要原则,统筹兼顾、区分层次、顺应变化,使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运用整体性方法,形成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整体合力;运用层次性方法,强化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针对性;运用动态性方法,确保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举措。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培育建设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通过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协调作用、设立一体化育人组织机构,完善一体化培育的组织保障机制;通过建构运行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健全一体化培育的结构运行机制;通过建构点对点多层次承接协调育人、多方联动合力育人机制,构建一体化培育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构反馈评价、督查反馈机制,建立一体化培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主要包括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及法律救济意识.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培育的主要渠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丰富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关于“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以新课标为纲确定单元培育目标,基于教材主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生视角,可以有效解决日常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的常见问题。文化意识的培育不能只依靠课堂,家庭、学校与社会合作共育的模式更有利于文化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规则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规则意识要想真正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化育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需要不断优化规则意识培育环境、丰富规则意识培育内容、创新规则意识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五个着力点,进而努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思维意识、心理意识、价值意识和法治意识,是新时期赋予大学育人目标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国家意识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其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切实遵循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建构国家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积极探索国家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生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参与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为了验证公民参与、"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效应,基于浙江省8所高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用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与政治公共事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双重影响,且影响力度最强;参与校园自治、参与社区服务对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面效应,但其培育效应不全面。"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向影响,但无法显著影响法治意识和自由意识,且影响力度弱于政治参与。大学公民教育须据此有效应对,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理想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历经开创与全面建立、改革与融合创新、成熟与跨越发展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在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权利彰显这一重大议题,透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定位。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客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介体作用发挥不完善,过程作用发挥不协调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党的主体领导,学校的深度参与,课堂空间的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课堂为中心的法治意识培育主阵地,形成以校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培育生态圈,开创以党为领导的法治意识培育新格局,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体验是培育生命意识的基本方式,体育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教学应自觉担负起培育生命意识的职责。本文就生存、时间、安全、群体等方面的生命意识培育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中层干部和谐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中层干部和谐意识培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层干部应从公仆、公正、大局、民主、宽容等意识入手,培育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鉴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还面临着基础比较脆弱、培育体系不健全、培育环境不完善、培育方法不得当等诸多困境,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应该通过多元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李芮 《成人教育》2011,31(8):75-76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关键。当前,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文化意识、市场意识、技能意识、合作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生竞争意识的培育十分必要和重要。而这种培育应是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它包括对高职生进行强烈的竞争意识本身的培育,而且包括对其竞争的信心、能力的培育,还包括对其竞争的道德、心理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时代迫切要求大学生党员树立服务基层意识。根据系统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存在整体合作不协调,整体效果差;分层培育未实现,针对性不明显;动态管理不到位,时效性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通过强化要素整合,形成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的整体合力;做好科学分层,提高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的实效性;突出动态管理,建立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等措施,积极构建大学生党员基层意识培育各方协同配合的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本文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微博的出现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依靠自身的“能量”对其产生影响。微博时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培育基础;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培育第三部门,催发公民社会;四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成熟公民;五是净化媒体职业素养,促进网络环境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