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伟大驱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对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新变化的科学概括,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所起的第一变革作用,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自然科学不仅有变革自然的功能,由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和改变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因而还有改造社会的功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在不到100年的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这一马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任玲,石锦平,田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生产力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力的构成时。深刻地指出:“生产力也应包括科学技术。”在他一生的理论研究中,自始自终十分注重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优先教百思想的哲学基础要全面深刻地把握邓小平的优先教育思想,必须把握它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诈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当中去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邓小平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理论,并发展了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这是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作用的再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研究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对科学技术结构、规律和社会功能的一般性研究,到9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创新。再到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全方位研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即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对科学技术经济价值的研究到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深刻论断已日益深入人心。当今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指出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 ,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 ,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恩格斯的这段话 ,不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科学精神 ,而且明确概括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 :“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理论和实践证明 ,2 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越来…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他们总是紧跟历史潮流的推进,及时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等观点;列宁、毛泽东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这样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都贯穿了知识生产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力观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了我们对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在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和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全面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总结概括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小平同志曾说过,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及其物质生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所以,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更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它以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来世界经济建设的实践为依据,从本质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他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战略高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他提出并阐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内容和思路十分丰富、深刻,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国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这一系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教育·人才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的振兴、人才的培养 ,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 ,研究生产力发展问题 ,必须首先弄清科技、教育、人才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它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依靠科技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建设现代化强国 ,也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决心和信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事实的具体反映。科学技术作为智能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系统理论对于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生产力观片面强调主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而忽视了客体的力量、自然的力量.只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系统理论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在实践中有着深刻的现实诉求,它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相互兼顾中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