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项目背景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这种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随着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提出,全球信息产业高潮迭起,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的热潮冲击着整个世界,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产生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促进了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千年世界先进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促进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发展,加强中国高校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高校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科教兴国”作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相似文献   

5.
行业动态     
为了促进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发展、加强中国高校与先进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教育科研信息化进程,由教育部科技司、国际合作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2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大会”于2002年3月27-2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司司长李连宁致开幕词。教育部科技司袁成琛助理巡视员就中国教育信息化展望作了专题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实现“科研兴校”,促进教育改革,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资源共享目前的状况 关于资源共享这一理论问题,经过多年探讨及几个阶段的实践,全国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先进的、条件好的地区,已初步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的,以馆际互借方式来实现的资源共享。如已列入国家“九五”重大项目计划的“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CERNET),其目标就是要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互联,建立功能齐备的网络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网络越来越频繁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都在以不同的心态关注着网络。互联网的出现,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校园网,顾名思义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是指由众多的高校图书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结构.按网络协议.实现馆际之间资源共享的结合体。木文拟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谈谈个人的认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全球信息交互网络将逐渐渗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办公、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科研交流进入交互网络,将会获得最新、最广泛的学术信息;医疗保健进入交互网络.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远程医疗;教育活动进入交互网络,将使每个学生都请到自己最好的老师;图书资料进入交互网络,将使所有这些文化资料成为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随着社会进…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字的智能化校园网络。通过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微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国家教育科研网、运营商宽带网相连,在网上对外宣传学校的形象,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消息化教育和管理模式为目的建立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数字校园,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信息已经成为人类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等,无不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涉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众多学科领域。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高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这一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反观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其境况却又不尽如人意,尤其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这将极大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下面,笔者将根据教学实践与经验,在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网络》2014,(9):12-13
<正>1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4月20日,NCFC(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工程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成为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199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完成在国内的设置。2CERNET与CHINANET相继开通1995年6月~1996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以及全国公用计算机网络CHINANET相继开通并投入运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是由政府投资、清华大学等十所高校承担建设的中国最大的公益性、学术性计算机互联网络,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智能化校园网络。通过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微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国家教育科研网、运营商宽带网相连,在网上对外宣传学校的形象,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形  相似文献   

14.
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带来了信息革命,而互联网正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也引起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变革。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中国教育科研网、全国校校通工程等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基础设施而榭筑起来的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然而,互联网的异构性及其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使网络上的资源还不能充分共享,为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新的互联网理论和技术——网格.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  相似文献   

16.
李彦 《新疆教育》2012,(23):177-177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  相似文献   

18.
总体情况GéANT2是第七代泛欧的教育科研网络,作为泛欧多吉比特科研网络GéANT2的后继,该项目于2004年的9月1日启动,周期为4年。GéANT2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国家教育科研网络联合资助,并由DANTE组织管理。GéANT2网络提供最新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为欧盟建立“欧洲研究区”(ERA)提供基本条件,致力于在各方面提高教育科研网络技术。除了构建教育科研网络以外,GéANT2计划还包括研究整合计划、支撑服务开发、欧洲教育科研网络水平监测、未来欧洲教育科研网络技术综合研究等。GéANT2计划的参与者单位包括30个欧洲的国家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校园网,用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管理的现代化和网络教学的互动上,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校园网的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与CERNET和INTERNET连网,更便捷地获取广域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成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而计算机正是网络和信息的载体,因此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程度如何至关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