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运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必然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没有多少性、数、格的区别,也不必以动词为中心,似乎不太严密,却是以简御繁,很有灵气,是一种真正从人的思维与表达的需要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语言。叶绍虞先生说:“…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缺乏形象支撑的、僵化的、干瘪的、枯燥的语言;那么学生的理解是抽去形象信息的、缺乏生命体验与心灵沟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发全 《甘肃教育》2011,(20):68-68
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工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肓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倡导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更多地启迪人们从汉语的特点和语文教育规律的角度审视语文,突出表现在强调“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新视角。一、整体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感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1.语感的特征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语言的自动化。“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吕淑湘语),…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像,故寻言以观像;像生于意,故寻像以观意。”  相似文献   

10.
一、古文教育的文学解读视角我国清代批评家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的开篇中说过 :“诗有三要 ,曰 :发窍于音 ,征色于象 ,运神于意。”这说明了诗歌由声音、形象和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也把文学作品分为“言”(语言 )“象”(形象 )“意”(意蕴 )“道”(思想 )四个层面。如果“意”“道”在语文教学中都可归在“意”这一个层面中 ,那么 ,我们古文教育的古代文学解读视角就是由“言”“象”“意”三个层面构成的。古代文学解读从“言”到“象”到“意”的纵向理解活动 ,是一种审美的解读活动。文学解读一方面分别在各个层面里滞…  相似文献   

11.
语文感悟学习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思为中心、以积累为前提、以对话为手段的一种整体认知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感悟学习是一种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它的最  相似文献   

12.
原言     
象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普遍方式,但象思维的表达须借助语言。与两种象思维相对应,语言可以区分为量言与性言。量言强调世界之有分别,其语言的建构遵循“同构性四原则”:对应原则、赋值原则、关系原则与形式化原则。性言强调世界之无分别,其重要形式是意象语言,它属于“比兴思维”,其语言的建构体现情景原则、超越原则、联想原则、意味原则、象征原则。量言与性言均属于语言的“特异化”,人们在平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具有不同的意义空间与意味层次,从本质上看,它才是一种可以言说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合一的“中观”语言。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是阳光并不是每天都在灿烂。两年来的岁月流转(《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两年有余),蓦然回首,脚印还始终歪歪斜斜,诸多的“感悟”让人颇难释怀。现状点击镜头一:某教师执教《小鹰学飞》,一会儿让学生读读课文,一会儿让学生演演…  相似文献   

16.
文化、思维与语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因素.东方思维呈圆形,强调归纳、悟性和形象思维:西方思维呈线形,强调演绎、理性和逻辑思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异在英汉语篇上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英语语篇总体上呈直线形,重形合和客体意识;汉语语篇则呈螺旋形,重意合和主体意识.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18.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反复朗读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朗读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而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正如高林生老师所说的:"阅读课还是以读为主旋律,这是没  相似文献   

20.
汉语社团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发源于《易经》的辩证法,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形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是两点论和三段论之间的差异,两点论是直觉式的思维,而三段论是推理式思维。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汉英语的语言组织模式:汉语的两分结构、意合语言和对偶句;英语的三分结构、形合语言和三项并联排列的散行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