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阐述了托尔斯泰小说叙事艺术的博大精深。认为用特定的"词语"来贯彻作者的艺术主张,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在"词语"叙事中,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感染力的三个条件,即感情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的清晰性和小说文本的真诚度,从而达到了实践性的贯彻与强烈的审美展示。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晚年的民间故事是他“救世新术”的“福音”,更是反映人民生活的重要作品。托尔斯泰自幼爱听故事,他以为故事是向人民说话的最佳方式。它的民间故事来源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分为三类:现实主义故事,取材现实,针对性强;用现成神话与宗教寓言故事改写加工的故事,褒贬明确;童话故事,更多适合儿童接受。托尔斯泰的民间故事在艺术手法上多种多样,使用人民的口语、平行式句法的情节三次重复、故事结构单纯简朴、情节顺序开展又首尾照应,等等,使他的故事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2012,(10):F0003-F0003
“风筝不断线”最初是吴冠中先生在1983年《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创作笔记的题目。吴冠中在文中借风筝谈了自己对抽象绘画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吴冠中艺术王国里那只“不断线的风筝”,风筝线连着艺术与科学两大领域,连着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家族亲情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根据列宁的这一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说,俄国十九世纪伟大艺术家屠格涅夫也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俄国解放运动的某些本质方面。他在艺术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等作家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他的卓越的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三十周年纪念版(1928-1958)90卷托尔斯泰的著作中,有32卷是他的信件,13卷是他的日记和笔记。在他众多著作中占一半份量的这部份作品,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只能是背景材料,然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没有个人与大众的界线,没有文学与生活的界线。文学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或许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艺术消遣。在开始成名之际,托尔斯泰在圣彼得堡遇到的一个文学家安年科夫(Annenkov),曾写信给屠格涅夫(Turgenev),说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傲慢而固执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安年科夫加着重号的几个字用于托尔斯泰,在俄国作家中是最恰如其分的了。1853年托尔斯泰在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从原来的贵族的“托尔斯泰主义”转变到农民的“托尔斯泰主义”立场上来了。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作者进行了更加辉煌、更加艰巨的思想探索和总结,《复活》这部作品既体现着作者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观说教,也反映着他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光辉。《复活》是“托尔斯泰主义”在思想艺术领域里处于复杂矛盾中的忠实记录,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在俄国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一种积极性和弱点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以长篇小说家著称于世,人们通常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合称为“三大部”。这三部长篇巨著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体裁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显示出托尔斯泰对艺术形式的艰苦探索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一在《战争与和平》创作的刊期,托尔斯泰力图寻找一种适当的艺术形式,借以概括广泛的生活内容和描绘史诗性的历史画面,实现其非凡的艺术构思,完成宏伟的创作任务。托尔斯泰在为《战争与和平》写的一篇序言的草稿中,回顾自己开始写这部作品时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位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俄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天才的艺术家”。托尔斯泰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  相似文献   

11.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社会把“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四十年代炮火纷飞的中国文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代表作家的徐哥却创作出了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浪漫主义作品,如严家炎就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最早把徐打和无名氏作为一个流派——“后期浪漫派”来看待,并认为他们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判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托尔斯泰批评莎士比亚的作品达不到艺术的标准,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人民性的捍卫。托尔斯泰认为,西方批评家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创造了美学理论,这体现了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以及西方理论家在世界观和艺术观方面的差异。在托尔斯泰看来,莎士比亚的成功反映了戏剧的堕落,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这表明了托尔斯泰对西方戏剧观的不接受,表达了他对于戏剧的宗教性的要求。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判反映了他的基督教文艺观,宗教性和人民性是其文艺观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谈到俄国的伟大作家列甫·托尔斯泰的时候,曾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的这一著名论断已为中外文学史上无数事例所证实。凡是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一般地说不仅在艺术方面是他所处时代的先进人物,就其一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来说,也是时代潮流的前驱者。他们从不回避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断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善于透过迷蒙的表象勇敢地走进生活隐秘的深处,把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理想用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不可能彻底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自觉地用阶级观点认识和反映现实;作家和艺术家的主观理想和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常常是不相  相似文献   

14.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14,(19):56-59
艺术家在常人眼中是天之骄子。他们源于自然,始于心灵,妙手天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商业价值。他们在广阔的舞台上享受着鲜花和掌声。在追求艺术之余过着富足的生活。在澳大利亚读完研究生回到中国的孙勇,本该是这样名利双收的艺术家之一,然而他却走入课堂,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教书匠。2008年他来到建桥学院,本可以安心于“视觉艺术”的教学,却主动给自己加压,开设冷门的纯艺术版画,为学生叩开艺术教育的门扉。2010年末成立版画社,到2012年版画成为建桥艺术特色。如今在鲁迅美术馆、上海图书馆等场所都能看到他学生们的作品。“版画”这个冷门的词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相似文献   

15.
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提出的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特点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直到最近,在有关原始思维和艺术思维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还指责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抹杀了艺术思维的特征。其实,普氏的观点是很明确的。他在艺术起源问题上,针对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  相似文献   

16.
从提炼情节、塑造人物到锤炼语言,从生活到艺术,毕生的辛劳使托尔斯泰攀登上了世界艺术的巅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创造态度比他的作品本身更上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包括1、艺术的实质是感染力,社会交际手段和社会性;2、全民文艺解体:否定资产阶级文艺,重视人民创作;3、人类未来艺术预测:重新出现“全人类性文艺”;4、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本文还揭示了托尔斯泰在俄国社会动荡时期世界观的矛盾性、复杂性,宗法制农民观点的进步性、局限性,并指出其在文艺观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在其著名的《谈美》中对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美学观提出了批评,认为罗斯金混淆了美感与快感,过于强调艺术对自然的刻意模仿。但如果对罗斯金的著作作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正,他的批评对国内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罗斯金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罗斯金的“典型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理论是他界定“美感”的核心依据。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上,罗斯金并非像朱光潜所批评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自然不加任何选择,而是强调其想象力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是艺术功利论者 ,他把戏剧当作一种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与工具 ,但他又谙熟戏剧艺术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因此 ,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反对动辄给艺术家和戏剧作品“戴帽子”、“打棍子”等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 ;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立场上 ,针对当时重思想、轻艺术的“左”的倾向 ,提出并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而丰富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在广采博取中外文化的基础上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是周恩来戏剧观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也是他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此外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拔的艺术鉴赏力 ,进一步升华了周恩来的戏剧观念。  相似文献   

20.
周济对温庭筠、韦庄和李煜有过一段评论,分别用“严妆”、“淡妆”和“粗服乱头”来形容三人的艺术特点,王国维认为周济的评价拔高了温、韦二人,而对李后主过分贬抑,他不赞成周的看法。本文从具体作品分析温、韦、李三人的艺术特点,力图给他们一个更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从艺术表现手法和作品的感染力上看,李后主比温、韦二人要更胜一筹,而周济事实上也有此意,跟王国维的观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