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神奇的大自然》教材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是现代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探讨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教材建设对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神奇的大自然》是通识课程中一门重要的综合型课程。编写《神奇的大自然》教材应当体现人地关系研究的跨学科性,注重人地关系系统的综合性和可调控性,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及人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宋芷 《文教资料》2007,(28):190-19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通识课的设置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通识课教材建设的程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高校通识课艺术类教材建设与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科学性进行阐述,以使通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符合学生意愿,丰富学生美感经验、陶冶学生的人文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施通识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加强通识师资队伍建设;编写通识课程大纲及通识教材;设置通识教育专门组织机构;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的建设证明,要使通识课程取得实效,就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抓起,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教材产生的客观条件乃为适应侨校的办学理念,并与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相呼应。论述了该教材的特色及其科学性与应用价值。进而从通识教育注重‘‘通识”的角度阐释了该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课程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短缺、通识课程资源结构有待优化、通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和通识课程资源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通识课程的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结构,鼓励院系和教师参与通识课程建设,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7.
高校公共管理类通识课程的建设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现有的公共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不明确,教材不规范,课程内容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本文提出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课程教材建设要优选为主,自编为辅;课程组织及授课方法可形式多样,注重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并逐步迈向普及教育,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识教育的发展成为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学人文通识教材的建设显得十分迫切也影响深远。本文从开展通识教育的背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策划方法和实现途径等角度,综合论述如何策划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大学人文通识课教材。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如: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增强对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广泛挖掘,恰当规划,不断充足课源,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政策,健全机制,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网络资源建设和品牌课程建设;调整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重视教材建设;加强引导与管理,健全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言课程应该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语言的工具性及融生理、物理、心理、社会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使得语言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课程具备了"通"与"专"和谐统一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知识性、学术性、师范性应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院校语言通识课程体系的始终。高等师范院校应以此为出发点,拟定语言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教材建设与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课程内容的组织指的是如何去组织既定通识课程的内容。譬如 ,我们确定了“医学史”为通识课程 ,仅有其“名”是不行的 ,还应有其“实”。只有做到了“名副其实” ,才算真正完成了课程内容的组织。本文拟结合案例对常用的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的组织路径或方法作一探讨。课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可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等。以此类推 ,通识课程也可分为正式通识课程和非正式通识课程、显性通识课程和隐性通识课程。凡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可通称为显性通识课程或正式通识课程 ,反之则可通称为…  相似文献   

12.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要满足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文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出发,结合工程图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成果与经验,介绍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工程制图》教材建设中的体现,提出了教材建设的5个方面,借此期望对《工程制图》教材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庆芳 《考试周刊》2012,(21):149-150
地方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效果不好及督查不力等问题,对该类高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地方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的建设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具体性和通融性。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是实现地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其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通识课程发展空间受到公共必修课制约;其二,通识选修课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困境,难以担负通识教育重任;其三,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行大学组织制度的制约。解决了这些困境也就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是落实和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凸显的课程设计理念稍显落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课程模块组合有待优化、课程实施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评价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不利于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从理念、目标、模块、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建设现状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6.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建立高职教育通识类《科学技术基础》课程框架,介绍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以提高科学素养、培育人文情怀。课程建设通过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三项工作并行实施、协调进行、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8.
通识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环节。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建设通识课程,努力打造品牌精品通识课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推进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已经达到共识,但如何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了解;改革通识教育课的设置体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四方面进行了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庞国斌 《教育科学》2008,24(2):50-53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长期以来深受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思想的影响。由于中美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同与差异,我国当前通识课程建设正在面临着很多误区:自身特色不鲜明,盲目模仿痕迹突出;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力;通识课程的目标尚有待完善;对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重视程度和开发不够。我国当下对通识教育本真涵义的体认尚需进一步加强。有鉴于此,我国通识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亟需全面转换和科学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