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通过城中村装台人顺子一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心灵震痛与精神裂变,表现城中村居民主体性觉醒的艰难过程,文本拓展了当代文学的叙事空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范式的转化和城中村居民因文化堕距而形成的精神迷茫与失落,瞿团和顺子分别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知识形态与民间形态,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神的糅合,作者将人类审美救赎的希望寄托在艺术上,认为艺术能使人心灵净化,进而实现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村落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文化是历史的记录.是“城中村”村民的精神寄托,但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都忽视了村落文化的保护。为此,应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针对物质文化遗存,在全面普查“城中村”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制订划分“城中村”历史文物价值的标准,参照专家的建议制订规划并实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存,在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宣传工作;此外,还可通过编纂村志、保存文字图像资料等方式减少村落文化的遗失。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和探讨了校园视觉图像文化所产生的视觉力场,而形成的感知记忆,从而提升校园的视觉感知文化,从而解读校园视觉图像文化的规范与自由。  相似文献   

4.
历史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记忆作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历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织金古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本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关联视角下古城非遗活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文化记忆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作为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一种客观映射,塑造地方认同与依恋;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回忆地方”的集体和个人行为,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地方感增强延续古城文化记忆发展的情感力量,深刻影响着古城的文化空间构建,赋予古城新的地方意义。文化记忆、空间实践、地方感共同构成历史城镇非遗活化的多维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形成凝聚性结构连接集体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促进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文化的自主更新,有利于构建学校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建立校本课程长效机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应依托国家课程目标,增进文化认同;借助文本与活动,强化文化记忆;扎根学生生活情境,引导文化行动;反思课程活动全过程,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红色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红色记忆可以通过战争纪念园、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空间构建,也可以通过诗歌、剧本、传说、童话和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文本构建,还可以通过个体身份记忆进行构建。红色记忆与多种校园文化的结合,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思政课定义为红色文化体验课,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文化记忆理论关注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构建,有助于细致还原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崂山狐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民俗文化,其形成过程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考察下,崂山狐文化的建构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狐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筛选和重组,另一方面是和崂山特色地域文化产生叠加和融合.崂山狐文化是地方民...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文化记忆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记忆的互动关系。在建立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文化记忆的根基作用。首先,以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为契机,推动文化自信生成。其次,发挥文化记忆的精神纽带作用,挖掘和再解读文化记忆,并有效运用文化记忆,增加不同群体的亲密感。再次,发挥文化滋养价值。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记忆的主要来源,有意识地激活和运用,尤其应重视革命文化记忆,提升其鲜活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自传体记忆是指与自己有关的过去自我经验的记忆,与自我概念紧密相联。发展取向研究探讨自传体记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内部机制及其外部因素;认知取向研究认为自我概念和自传体记忆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包括自我参照效应、自我概念影响记忆选择性以及自我记忆系统理论模型三个心理机制;新近的文化取向研究表砚文化因素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2.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有“状元村”美誉,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秀水村古村落、古街区和状元楼等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生态现状及价值分析,提出了“一主线,两立足,三项保护和提高,三建成,两特点,国家名村,幸福镇”的文化生态保护目标及“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组织机构、制定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培训”等六项保护措施,对秀水村文化生态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村”在固定的时间所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有固定的仪式,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元素,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民间性、现实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特征.通过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活动,实现了民间信仰的再造与重申,能够教人为善,惩奸除恶,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增强社区团结和文化认同,延续并传承优秀的村落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4.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从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视角,以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门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实地调查内容。该村在文化硬件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以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以及提高村民思想文化素质等现实问题,最后提出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开展"三进"工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武装村民头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突破了国界,中国元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中,成为了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示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与世界文化交融贯通,形成了文化创意时代特有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直接过渡”是一种文化突变,在原有“生存方式”的解构和新“生存方式”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使文化主体无所适从,种种现实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文化自信的挫折导致了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乃至“选择性排除”。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英语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化认知:英语文化在文字,内容和思维方式上与汉语文化有很大不同;文化评价:文化价值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英汉两种文化各有所长;文化共存:英汉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20.
马良 《丹东师专学报》2010,(2):10-15,20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推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理论的实践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对话"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文化适切性的哲学思考显得更为迫切。在本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个涵义,提出了"镜、根、源"的观点,也透视了文化适切性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中国文化古今差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