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简称高校)课程理论研究的背景,着重对该研究领域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国际化和课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盘点,并指出高校课程领域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对实践关注不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较多、课程体系探讨欠深入、多学科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站在后结构主义立场,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课程理论,对课程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3.
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性的角度,从职教课程的研究领域、开发主体、课程水平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深入探讨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内在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高校课程理论建设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课程理论建设正处在从一片空白、初步探索、初见成效到即将投入大力量进行广泛深入研究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全面的反思。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理论研究领域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实践领域看有三个方面:①课程概念上的混淆所导致的实践上的混乱;②重课程条件而忽视课程实质;③重微观课程而轻宏观课程。从理论上看也存在三个问题:①课程思想研究较多,课程编制技术涉及太少;②研究中较少汲取其它学科资源;③课程研究方法论基础薄弱。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总之,我国高校的课程理论建设存在问题很多,任务非常艰巨,但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是体育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咔的体育课程变为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这是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此为线索,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提出了学科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相结合是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基础,并依据上述理论基础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构建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高校英语专业在新世纪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必须齐动.教育理论中"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开发综合课程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等思想的流露,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而高校英语专业目前的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堪忧.笔者分析了课程与教学分裂产生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课程理论研究历来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当代教育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课程实践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对课程的专门研究——课程理论并未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而出现。而真正的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的课程理论的出现,似乎可以归结到20世纪30年代,如当时出版了程湘帆的《小学课程概论》、盛朗西的《小学课程沿革》、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美国博比特的《课程编制》也在40年代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与文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课程与文化关系初探厦门大学王伟廉高校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对高等学校课程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必然要涉及的领域。探明这些关系,揭示其中的奥秘和规律性,无论对于常规性的课程建设,还是对于进行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必然会更加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80年...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管理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学校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的展开首先需要厘清其基本的概念和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进而推动课程乃至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在课程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结合泰勒原理分析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问题,对我们提高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规范课程设计,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向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经历了基础教育领域初具雏形、向高等教育领域延伸、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历程中,存在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但课程模式较为单一;课程形式较为多元,但课程类型过于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完整,但衔接性有待提高;普及程度有所增加,但专业学位合法性机制有待完善的现实问题。选择独具特色的课程组织模式,搭建交叉融合的课程形式类型,形成完整有序的课程架构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合法性机制,是加快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剑 《成人教育》2013,(4):56-59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和教育性等因素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高职课程改革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诸多不畅。鉴于此,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组成要素的多样性、系统结构的多层性、系统行为的开放性、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五个方面论证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对于指导高职课程改革和实践、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constraints to post-apartheid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of South Africa via a case study of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a new curriculum for the Bachelor of Education. Thirty-on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the main data-gathering method. We use Pierre Bourdieu’s concepts of field, capital, habitus and hysteresis to explain why transformation proved difficult in this case. We analyse the higher education field that gave rise to this curriculum with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position of Afrikaners as the dominated part of the dominant white group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ir lack of cultural, 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gave rise to a position-taking that placed Afrikaans language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and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into the heteronomous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eld. At first the curriculum, and their intellectual habitus, was in synch. However, it started to drift apart because of a number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that made their position at the heteronomous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eld increasingly untenable. Because of their insulation from the wider higher education field, academics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were at first only vaguely awar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However, when a dean was appointed in 2000 with a mandate to transform the curriculum for the BEd, they experienced hysteresis, and they were no longer feeling at home in the field. This explains why the new curriculum was consequently substantially subverted.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曾就职于美国"提高中学后教学与学习国家研究中心"的斯塔克(Stark,J.S.)教授在近10年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高校课程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把课程看作"学术计划",其核心包括八个构成要素,外部社会、高校组织层面及高校内部等三方面的因素则成为型塑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现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以Java语言为例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领域的一致,提高了高职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诺尔斯"非正式成人教育"和"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从拓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域,引导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取向,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等方面着手,把成人高等教育引领到一个更为开阔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课程的知识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我国大学教育中 ,存在着将课程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倾向。知识虽然是大学课程的主要基础 ,但绝不是大学课程的全部。本文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大学课程知识化倾向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机器人学”作为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在“机器人学”课程中的应用,对于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相关专业全过程育人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机器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中心,从育人的角度讨论课程价值,通过整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得以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学大纲"重视知识的教育,而现代的"课程标准"注重素质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制定理念不同、制定过程不同、实施过程不同。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应体现职业特点,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高质量地从事岗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